入住养老院不等于儿女不孝

湄洲日报 2025年09月20日

  □胡建兵

  近日,“游本昌回应为何入住养老院”的消息冲上热搜。此前有传闻称“子女不孝,游本昌夫妇晚景凄凉入住养老院”。92岁的游本昌在访谈中回应自己入住养老院时表示,入住养老院是追求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将老人入住养老院与“儿女不孝”捆绑是一种社会偏见,这种观念忽略了老年人自主选择晚年生活的权利。现代养老院不仅提供专业生活照护,还配备社交活动、医疗支持等专业服务,有助于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民法典》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但这与老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无直接关联。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如果老人自愿入住养老院,这属于合法履行赡养义务的方式。只要子女支付合理费用并定期探望,就不构成不孝。现代养老更强调老人意愿,独生子女家庭或双职工子女可能因工作、育儿无法全天候陪伴,养老院成为兼顾老人需求与家庭责任的理性选择。子女为提升老人生活质量而选择养老院,不是推卸责任,不应被指责。但定期探望和情感交流是判断孝心的关键,与居住形式无关。

  孝道的本质在于让老人安享晚年,而非拘泥于形式。选择养老院与否,应基于老人需求、家庭条件和专业评估的综合考量。工作和照顾父母就像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稍不留神就容易手忙脚乱。这种两难处境确实让人焦虑,但孝顺不是24小时待命,请护工或让父母住养老院过渡,不代表子女就是失职。作为子女,就算工作再忙,也要常去看望老人。亲情可以通过定期探望、视频通话、共同活动等方式维系,距离不会必然削弱情感纽带。子女的陪伴如果缺乏专业能力,反而可能增加双方压力。‌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现代养老院已从“孤独收容所”转向“老年社区”,许多机构组织亲子活动、节日聚会,甚至鼓励家庭参与照护计划,形成新型代际互动模式。

  研究发现,子女每周3次高质量陪伴,如深度交流、共同兴趣活动,比每日低质量共处更能维系亲情。养老院老人如果获得规律探访,情感需求可能比居家但被忽视的老人更满足。要求子女24小时贴身照顾在当代社会往往不现实,强行“居家尽孝”可能导致照护者抑郁、老人愧疚,反而损害关系。当然,如果老人因子女推诿被迫入住养老院,或子女以“工作忙”为由彻底失联,则确实存在亲情缺位。此时,需通过法律,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社会监督介入。建议子女了解老人真实意愿,评估经济、健康等客观条件,而非单方面决定。也可尝试“日间托老+夜间居家”等灵活方案,平衡专业照护与家庭陪伴。

  总的来说,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社会进步表现,亲情浓度取决于用心程度而非物理距离。无论选择何种养老形式,保持情感联结的主动性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