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莆田供电公司海上建桥搭平台

绿色施工 守住“生态红线”

湄洲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莆田供电公司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工程安全有序推进。        林世南 摄

  莆田供电公司修筑钢栈桥及平台替代传统的填土围堰。

  唐建新 摄

  9月18日,秀屿区后海围垦海域的220千伏上庄—天云线路工程施工现场,负责人罗汉忠正在监护桩基础浇筑作业,对施工人员叮嘱道:“混凝土塌落度要把控精准,振捣一定要到位,不能马虎。”

  莆田地区电源类型丰富,是我省重要的新能源送出基地。截至8月底,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达955.1万千瓦,预计到2026年年底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80万千瓦。

  上庄—天云线路工程由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建设,是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重点工程,也是福建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的标杆项目,投运后将成为莆田地区沿海风电电力输送的重要通道,支撑平海湾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并网,满足超5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接入需求,同时改善地区电网与电源结构。该工程今年年初开工,线路全长21.9千米,途经五侯山、大蚶山风景区及后海围垦海域等重点环境保护区。

  其中,该工程后海围垦海域段全长900米,需要在海上立2基铁塔,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填土围堰方式施工,可能会挤占海域空间,影响海域生物的栖息环境。如何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施工面临的首要挑战。

  对此,莆田供电公司联合参建单位、监督单位,明确绿色施工责任清单,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联、协同推进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的工作格局。“针对2基位于海域的塔基,我们明确生态优先、绿色施工的原则,确定修筑钢栈桥及施工平台、安装钢护筒的方案,替代传统的填土围堰施工方式。”工程业主项目经理唐建新介绍。

  连日来,在后海围垦海域施工现场,长252米的钢栈桥将陆地与海上的施工平台连接起来。海上施工平台均采用模块化钢结构搭建,可容纳钻机、起重机等设备开展作业。钢栈桥和施工平台都采用了可拆卸、可回收的钢结构,施工时不需要开挖海底土壤,完工后拆除也不会留下废弃物,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钢护筒的应用也为控制海域污染加上了一道“保险”。在每基铁塔的基础施工点,直径1.8米的钢护筒垂直插入海底岩层,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空间。“钻孔时产生的泥浆固定在钢护筒内,通过专用管道抽运至陆地处理场,不会外溢到海域中。”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林城辉介绍,该线路工程部分位于山地丘陵,塔基周边地表土层薄、植被复绿周期长。莆田供电公司应用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将微生物、土壤与草籽按照科学配比相融合,解决了常规播撒草籽后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慢、养护难的问题,减少了30%的灌溉用水和20%的人力投入,植被恢复效率达90%以上。 

  吴双双 阮赐义 许晖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