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之为”打造“首善之区”

——城厢区以“七大行动”为总抓手推动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湄洲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城厢区妇联搭建女企业家与女主播合作平台,完善“产业+直播+女性人才”培育机制。

  城厢区在文献夜市广场开展“暖心 暖胃 暖时光”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文明实践活动。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梁亦娴 文/图

  金秋十月,硕果满枝。锚定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城厢区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全区上下担当尽责、凝心聚力,以“七大行动”扎实成效加快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

  今年以来,城厢区全区上下深化拓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 奋勇争先 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七大行动工作部署,固本强基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为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同时,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城市功能品质,争创宜居宜业高品质城市。

  淬炼组织根基 燃动“红色引擎”

  10月13日,城厢区召开七大行动推进会暨全年工作攻坚部署会,号召全员以“一季关两年”的紧迫感,坚持“紧抓快干、提速冲刺”主基调,用超常规的干劲冲刺,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任务。

  以昂扬的斗志推动“七大行动”见实效,“红色引擎”已燃动。

  10月,在龙桥街道龙桥社区的结对帮扶下,常太镇马院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该村与大璟文体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约,采用“整片外包”模式,将村里一些资产整体出租,由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并提供50个以上就业岗位。

  这样的共赢故事在城厢区不断涌现。今年以来,城厢区通过党组织纽带打破行政壁垒,持续深化“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目前,全区12对结对村(社区)已洽谈各类合作项目34个,落地17个,预计年内试点薄弱村集体经济可实现年平均增长10万元。

  从“单兵突击”到“集团作战”,如此紧密协作、协同并进的景象,正是党组织建设过硬、战斗力强劲的有力展现。

  今年以来,城厢区实施“固本强基行动”,将党建工作融入产业发展、项目提速、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心发力,党建“灯塔”照亮发展之路。

  将“战斗堡垒”筑在产业发展最前沿。该区以党建融合发展为引领,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组建8个片区党委,坚持“一片区一特色”,推动实现“一村一品”向“一片一业”升级。持续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在华林经济开发区高标准打造鞋服产业链党委“共创空间”,为全市首家“一站式”党建综合服务体。常态化开展“红链聚力质赢未来”等代表、委员接待日活动,累计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发展难题逾200项。

  聚焦民生“小需求”,以党建引领绘就基层治理温暖底色。围绕近邻党建工作要求和“红管家、暖万家”工作目标,城厢区稳步推进小区党组织全覆盖工作。龙桥街道圳湖社区以专职执行秘书为抓手,推动物业服务投诉率显著下降,提升“圳能量 幸湖圈”党建品牌影响力。凤凰山街道依托“有事好商量”党群服务站,持续跟踪群众问题与需求清单,实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全区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实现销号整顿。

  用实际服务践行初心使命。城厢区还着力培育区卫健局“医路先锋 夯基卫民”、区市场监管局“红心铸魂 蓝盾为民”等机关党建新品牌,持续开展“机关+农村(社区)”结对共建活动,统筹协调全区各机关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奋发有为,凝聚起磅礴力量。

  织密作风网络 走好群众路线

  9月4日,城厢区委书记郑松青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常太镇边远山村察看油茶长势和牛樟芝种植情况,听取常太镇枇杷改良换种示范基地、枇杷产业“共富”馆建设情况汇报,进村入户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等,深耕一线问需解难。

  班子带头沉一线。9月底,区长王文晖带领区水利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街道现场,仔细察看水质状况、河道环境及周边自建房污水收集处理情况。

  走出办公室,迈向田间地头。今年以来,城厢区各镇街、部门“一把手”纷纷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四不两直”原则,采取骑车、步巡等方式,重点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精准发现顽瘴痼疾,直面群众关切。

  城厢区效能办负责人林金维介绍,今年3月,城厢区将12345热线作为基层治理的“哨声源”,在全市首创“闻哨即动、接诉即办、事要解决、解忧破难”的诉求件办理流程。今年1-9月,全区共受理12345诉求件43336件,及时查阅率100%、按时办理率100%。其中,华亭镇创新推出“12345+茶话室”双轨模式,将12345线上诉求办理与“华亭人 一家人”茶话室线下调解深度融合,形成“线上速响应、线下细化解”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区住建局创新举措,大力推行“验登合一”模式,缩短回迁时间,在建的8个安置房项目有序稳妥推进。区教育局牵头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灵川镇创新“主动发现+上门服务+全流程帮办”模式,为21名行动不便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将原本“群众至少跑2次”的流程转变为“零跑腿”。

  以党建引领筑起思想的高地,涌动力量的源泉。该区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一批在一线表现优异、作风过硬的干部得到提拔任用或晋升职级,“慵懒散”作风稳步整治。

  治理提质增效 守护幸福安宁

  每天一到饭点,位于龙桥街道万辉社区的长者食堂内便热闹起来。该食堂针对社区实际,打破年龄界限,创新推出了面向长者与学生的“暖心特惠套餐”,既解决了“一老一小”的日常用餐难题,也促进了代际间的互动与融合,构建了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场景。

  邻里多和谐、街巷志愿红、困难有兜底,城厢区以“清风润莆田、和善满城厢”为载体,绘出一幅“人与人亲、家与家和、城与城美”的生动图景。

  城厢区社会工作部部长陈伟介绍,全区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注册志愿者总数突破11.4万人,占常住人口20.88%,常态化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妈祖大爱”“木兰溪畔志愿红”“微芒行动”三大品牌融合互促,在助力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

  阵地前移,打造民生服务“暖心巢”。该区在霞林街道、龙桥街道、常太镇建成3个社区少年宫,并于凤凰山街道龙德井社区设立首个“少年之家”社区服务中心,持续为辖区青少年儿童提供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兴趣培养和社区实践等多元服务。深化“做暖家庭”工程,在洋西村和雅颂居社区试点开展“近邻·家庭建设联盟”活动,织密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东海蔡襄文化广场“传文化承精神”家风家训馆,打造内容丰富、社风民风向善的教育基地。

  “治理增效行动”让新风正气吹遍城厢。城厢区凝聚基层治理“新”力量,积极推动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等平台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首批招募10名滴滴司机担任“基层治理观察员”,整合打造30个集“司机之家”、工会驿站功能于一体的暖心驿站,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探索实行“圳”秘书社区工作法,培育“好人好豹”等品牌,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让好经验转化为治理实效。

  让平安的种子在城厢不断生根发芽、愈发枝繁叶茂。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城厢做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矛盾纠纷调处成效,做牢社会平安和谐基础,以“首善”标准抓实守底线、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守护群众幸福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