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份开学以来,包括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全国大中小学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实践教育等形式,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感悟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思想文化的高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之中,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凝聚了全民族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其内涵深刻而丰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无数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尽管抗战过程艰难困苦,但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最终赢得了抗战伟大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其价值愈发凸显。伟大抗战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底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是砥砺复兴之志的精神钙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中国声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青年从历史逻辑中深刻理解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当代青年爱国情感,汲取力量、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正义的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高校在立德树人中践行伟大抗战精神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能够为“立德”注入厚重历史底蕴,为“树人”标注鲜明价值坐标。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高校教育中,通过讲述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和历史故事,让大学生了解到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使他们明白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高校教育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激励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勇于拼搏,战胜困难。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在高校教育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各环节。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筑牢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教学创新。将抗战历史与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核心内容。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邀请老兵、专家进课堂,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讲清楚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伟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抗战精神元素和育人功能。如文史哲专业可深入解读抗战文艺、哲学思想;理工农医专业可讲述抗战中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的贡献,弘扬科学报国、救死扶伤的精神;艺术体育专业可通过创作抗战题材作品、弘扬体育强国精神等方式进行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是植入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氛围。建设校园文化载体。通过设立抗战主题雕塑、文化墙、展览馆(室),在图书馆设立专题图书区,利用校报、广播、新媒体等平台宣传抗战历史和人物事迹,使校园环境成为潜移默化的育人课堂。丰富文化主题活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举行升国旗仪式、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文艺汇演、主题团日等活动,营造庄严神圣的纪念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创作传播文化产品。鼓励师生创作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学、音乐、戏剧、影视、动漫等作品,结合AI赋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增强宣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在同频共振中接受教育。
三是纳入社会实践,强化体验性。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围绕“重走抗战路”“寻访抗战老兵”“抗战口述史调研”等主题,组织学生团队深入社会,通过访谈、服务、记录,使学生近距离感悟历史,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组织红色研学体验。充分利用各地抗战纪念馆、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瞻仰、情景体验、实地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触摸历史、感受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学生围绕关爱抗战老兵、讲解抗战历史、维护抗战设施等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在奉献中传承精神、践行责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资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必须肩负起时代重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责任感,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断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