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戴立钦)熔铁作水水生金,泼向庭树尽银花。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荔城区新度镇锦墩村迎来一年一度的打砂花闹元宵活动,村民们在火光四溅中,祈愿新年平安,纳福迎祥(如图)。该项元宵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享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赞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天傍晚,在打砂花表演现场,匠人们起火开炉,把收集来的生铁、废铁敲碎后投入2米多高的火炉中,加入柴火、木炭等,经过2个多小时的煅烧,铁块熔化成1300多摄氏度的铁水。砂花技艺传承人陈涵说,锦墩村的打砂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他的师傅是省级砂花传统技艺传承人陈银洪。
晚上7时,钟鼓齐鸣,头戴安全头盔的匠人们来到榕树下,用泡过水的竹片快速舀起金红铁水,甩腰抡臂,用木槌猛力击打,“砰”的一声,铁水倏然泼向大树。一时间,火树银花交错迸发出绚丽夺目的光芒,令人震撼。“太棒了,太精彩了!”今年73岁的陈夷生一边用摄像机记录下眼前盛景,一边感慨。来自福州的他从微信朋友圈得知莆田当地精彩的元宵民俗活动,和几名摄影爱好者一起自驾赶到锦墩村观看打砂花民俗表演。
据了解,早在清康熙年间,锦墩村就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匠人们在冶炼和铸造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后溅出炽热飞花,从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独特的“壶山砂花”传统技艺。因“花”“发”谐音,寓意越打越发。因此,“铁花闹春”便成为当地的元宵习俗,祈愿新年平安、富足、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