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声阵阵,鼓音铮铮。每每节庆之日,金属撞击声、喝彩喧闹声、震撼锣鼓声便回荡在涵东街道卓坡社区北极殿门前。
该社区有4支车鼓队,分别是下厝、顶厝、田岑、蒋角,总称为“认车”车鼓队,由民间自发组成,各位参与者众筹资金,再由村部补贴。车鼓队组建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组成人员基本为女性,年龄以20—30岁为主。队伍人数30有余,一般分为数个小队,一队6至8人,使用铜镲、中鼓、凉伞等器材进行表演。车鼓队往往在2、3月份开展训练,聘请专业人士指导。车鼓队实行宽松化管理,由自然村理事会及持大鼓者管辖。近年来,车鼓队也在不断吸纳年轻成员,分别成立了综合文艺队、战鼓队等。每逢春节元宵,车鼓队便会在本村内巡游。
一间简易搭建的铁皮屋下,聚集着不少老年人。走进堆放表演器具的储物室,形形色色的器材有序整齐地叠放在内,铜色漆面,滚红漆身的大鼓静静躺在盛放式推车上,记者了解到,室内的所有器材均由村部及政府相关机构采购,不足部分参与表演者平均分摊。
“现在的车鼓队多是由年轻人参与,年轻人组成,但是年轻人工作忙碌,闲余时间较少,组建老年车鼓队可以作为后备力量”,领队王秀青自豪地介绍,“组建老年车鼓队可以发挥社区老同志的作用,活跃氛围,锻炼身体,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
今年国庆节期间,卓坡社区宫庙开展了一场车鼓队表演。活动当日,人声鼎沸,男女老少齐聚宫庙周围,欢呼雀跃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绣纹多色丝巾的铜镲相互交错、碰撞,车鼓队员左手持镲轻微晃动,右手持镲大幅挥动,在接近身体正中时相遇,“咚咚咚”的回音谱写了一曲民间小调。黄、红、绿三色依次渐变组成的凉伞在手中上下转动,褶痕相间的花边随风舞动。或横握凉伞,首尾相连围成一圈,斜向旋转;或将凉伞直立于地,左手扶伞,右手微曲举于头顶,做绕伞旋转姿态。大鼓的敲打节律与镗镗军鼓音、咚咚铜镲响、呼呼凉伞声同频共振,精彩的表演传承了车鼓民俗,弘扬了莆阳文化。
最近,卓坡社区蒋角车鼓队新成立了一支小队。教学师傅是一位中年女性,该车鼓队创新求变,在延续传统表演动作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贴合大众审美的创新形式。两轻三快,敲打军鼓的声音砰砰作响,教学师傅讲解动作要领后,众参与者挥动起手中的别花鼓棒,配合着轻快交错的步伐,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中迸发出民俗强音。原卓坡社区干部、蒋角宫理事会会长林美贤表示:“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车鼓队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坚持沿袭传统,博采众长,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民俗表演发扬光大。” 杨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