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近期多次接到园区一家企业职工讨薪纠纷的警情,今天过来函告……”4月19日一大早,华亭派出所副所长戴志勇来到华林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同基地负责人谢珊珊商谈。
基地设立以来,公安干警来此联系工作已成常态。戴志勇说,过去接到讨薪、园区土地纠纷等涉企警情,虽不属于公安职能范畴,但也要及时函告各相关部门,提醒跟进解决,避免转化为恶性事件。现在,有了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涉企政府部门都是基地成员单位,在基地就有联系人,遇到类似纠纷不用多头跑,可以就地协商解决问题。园区若发现“讨薪堵路”等违法行为苗头,也能通过基地提前联系公安部门。
华林经济开发区有492家企业,针对园区劳动纠纷易发多发的情况,去年10月,城厢区成立华林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建立“园区枫桥”机制,打造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司法判决、心理健康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
记者看到,基地面积不大,但调解工作室、职工法援室,劳动仲裁庭、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等“两室两庭”一应俱全。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工会、人社、法院、司法及开发区等5个部门入驻,劳动争议预、调、裁、审,全流程调处,便于企业、职工在园区就地解决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
“我在工作时伤了手指,与公司协商补偿,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你们帮帮我。”上月,一家鞋服公司的职工陈某前来基地求助。
接到求助后,基地工作人员联合城厢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得知陈某在公司贴合车间操作压机时,右手中指不慎被压伤。随后,陈某与公司就伤残就业补助金、护理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问题进行协商,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在基地里,华林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陈某提供援助。 城厢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仲裁庭上为双方仲裁,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陈某现场领取企业补助金,并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基地形成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不仅为职工解决劳动纠纷,也为企业排忧解难。
前不久,一家企业业主来到基地,倾诉遇到的烦心事,提出诉求。
原来,今年1月,该公司一名职工从4楼摔到2楼,企业业主送其去医院救治,已垫付13万元医疗费。事故发生后,企业与职工家属无法就相关问题协调达成一致。经基地工作人员及开发区调委会多次不厌其烦努力,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
“双方签订调解协议,我们也有了凭证,纠纷不留‘后遗症’。”企业业主十分感谢相关部门的耐心调解。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地已成功解决多起涉企矛盾纠纷。其间,城厢区人民法院、区人社局现场办理企业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等,也邀请园区企业、职工代表旁听,以案释法,普及劳动法律知识,引导职工合理维权、企业合法用工。
曾参与旁听的郭氏鞋业行政经理吴素贞说,过去企业招工用工遇到相关政策上的困惑,常常需要奔波市、区人社部门咨询,现在家门口就有专业人士答疑解惑,还能学到民法典、职工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从源头上规避劳动争议。
新闻链接
莆田是民营经济大市,我市聚焦民营企业关切,先后在仙游经济开发区、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工业园、华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秀屿区木材加工区等6个重点园区设立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