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2:要闻
126封往返信件还原海外侨胞为莆田六中筹资设立奖学基金、修建校舍的始末,为市档案馆目前接收捐献的最完整侨批档案资料——~~~
~~~
~~~
~~~
~~~
~~~市公交集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
~~~
~~~
126封往返信件还原海外侨胞为莆田六中筹资设立奖学基金、修建校舍的始末,为市档案馆目前接收捐献的最完整侨批档案资料——
侨捐聚侨力 侨心报桑梓
  第一封写于1984年4月12日的书信。

  信件全文用英文书写。

  保存完好的信封。

  市档案馆供图

  今年是莆田六中建校100周年,一批海外侨胞筹资设立奖学基金、修建校舍的珍贵侨批档案资料在市档案馆完成数字化扫描、高清复制、数据光盘制作。在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举行之际,记者在市档案馆阅读这些书信,海外侨胞重视教育的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妈祖故乡人传承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在此具象。

  126封往返信件,完整呈现莆田海外侨胞自1984年至1990年累计向莆田六中捐资10万元设立奖学金,捐款人民币11.5万余元、港币134万元修建“林荣楼”“九华楼”“涵华楼”三座教学楼始末。这是市档案馆首次接收到系统、完整记载侨胞捐资始末的侨批档案资料捐献,为莆田留存可贵的精神财富。

  捐献侨批档案资料的是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兼省侨联原副主席林育材。这些大都是他于1984年至1994年担任莆田六中副校长、校长期间,与时任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荣、印尼中央亚细亚雅加达新城区分行经理陈琴棋、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主席郑金钊及程文铸、黄锦祥、林金表、蔡祖棠等20余位旅居新加坡、印尼、美国海外侨胞的往来书信。

  据市档案馆采集的林育材涉侨口述档案记录,1984年12月,林育材在莆田六中任副校长。那时学校有百亩面积,校舍是上世纪50年代前建的双层砖木房,校内农户杂居,校园没有围墙。农忙时,周边农民在学校晒黄豆等。上课时,学生鞋底沾着鸡鸭粪走进教室,猪跑到教室里“听课”。当时莆田刚建市,涵江新设区,百废待兴,政府财政极端困难,无力投资改善教育,校方向海外侨胞寻求支持,改变学校面貌。

  “搞好学校的管理,教学要拿得出去,不然不会有人捐资,教学不能放松,高考中考不能掉链。”林育材口述档案还记录,其完整保留与华侨之间的来往书信,连同信封都留存,所有寄出的信件都留了复印件。

  “莆六中筹组助学基金会,老伯已同意拨给人民币10万元作为基金会基金……”记者看到第一封书信写于1984年4月12日,是早年旅居印尼、后来定居香港的涵江区后郭村人陈庆熙书写的。信上的“老伯”是陈庆熙的老乡林荣,陈庆熙极力促成旅居马来西亚的林荣捐助莆田六中。

  “六中校舍之墙壁剥落、门窗之玻璃破损,桌椅摇摆,余本日致函六中校务委员会,请为估计,倘要整修各需费若干,待得详情后,致电之或许能为帮助整修之……”1984年4月23日,林荣回信陈庆熙,提及“建校事希望能早日完成”。

  林荣因对居住国社会贡献卓著,获马来西亚国王苏丹授丹斯里拿督衔,其子林亚礼时任州行政议员,授拿督衔,后任政府劳工部长。1984年,经由陈庆熙引荐,林荣捐资10万元人民币,在莆田六中设立奖学金,又捐资人民币11.5万元修缮六中校舍。1984年10月25日,林荣离世。莆田六中为纪念他,筹集资金建设30套教工宿舍,并将其命名为“林荣楼”。1990年11月,“林荣楼”与“九华楼”“涵华楼”同时剪彩落成。

  一张张泛黄的信笺,一封封字迹漫漶的书信,8件信函表述陈庆熙牵头倡导并促成林荣捐资的历程,其中一封莆田六中原副校长王宛赓致林亚礼的信件,全文以英文书写。这些往来信件,如实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莆田建市之初,海外侨胞对家乡的爱心助学义举。

  “我是涵中之校友,涵中迅速发展,校舍可能不够,我很想为我的母校修建一幢教学大楼……”这封写于1984年6月26日的信件是旅居印尼雅加达的陈琴棋到访莆田六中后,在雅加达写给王宛赓的。信中提及“母校教育了我,培养了我三年。我离开了母校四十年,来到印尼三十多年”。

  1944年7月,陈琴棋初中毕业于涵江中学。1956年,涵江中学改名莆田六中。陈琴棋在雅加达任职于中央亚细亚银行雅加达新城区分行经理。其热心于家乡公益,极力促成许多莆籍旅居雅加达侨胞对家乡文教卫生项目的资助,并以自己薪酬之近三成捐赠助力家乡建设。

  “祖国进行四化建设,教育现代化亦系其重点工作之一。为了家乡几个重点学校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我们拟赠贵校微型电脑4部作为贵校之教育工具。”在写于1984年9月6日的一封书信上,陈琴棋与他人联名致信王宛赓,表达捐赠意愿。

  “教学楼应命名为九华楼,由雅城九鲤洞捐建,科学楼可命名为涵华楼,由我们五人共同捐建……”陈琴棋的挚友郑金钊是涵江区江口人,曾任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主席。郑金钊与旅居雅加达的黄锦祥、林澄清、陈琴棋、蔡文焕共同为家乡献力。

  记者了解到,信件提及“雅城九鲤洞捐建”是旅居雅加达的福清、莆田、仙游乡亲创建的雅加达九鲤洞,总称“福莆仙九鲤总镇”。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成为旅印(尼)兴化乡亲会聚交谊之地,除为当地莆籍乡亲行善解困,还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九鲤洞捐建的建筑命名为“九华楼”,含“九鲤洞华侨”之意。

  1986年,林育材致信陈庆熙称,“九华楼”和“涵华楼”建成之后,莆田六中校容校貌将焕然一新,教育质量随之提高,侨胞热心教育事业之功绩将辉昭后世。

  记者透过信件记载了解到,1986年至1987年间,印尼华侨团体九鲤洞捐资50万元港币,兴建“九华楼”。从1988年开始,旅居印尼雅加达的校友和华侨林金表、郑金钊、林澄清、林育溪、陈琴棋、黄锦祥、蔡文焕、林金华、林金江、林金明共捐资84万元港币兴建“涵华楼”。

  “奖金将长期办理,我将负责全部奖金来源,并希望能增加作为后年考进大专学生的涵中大专奖学金……”

  在捐赠的侨批档案资料里,有一部分是林育材与旅美六中校友蔡祖棠的往来书信。1990年,蔡祖棠在莆田六中设立蔡文燿奖学基金,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巩固。之后,其又在新县镇设立了蔡姚孝者奖学基金。

  “莆田六中自1924年创办至今,离不开海外侨胞的支持。”1990年11月,在“林荣楼”“九华楼”“涵华楼”落成剪彩典礼上,林育材动情说道,这些大楼的建成和奖学金的设立,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林育材感慨,信中涉及的很多侨胞现已作古,但他们爱国爱乡、重视教育的可贵精神永存。

  市档案馆征收鉴定科负责人李玲表示,捐献的侨批档案资料体现了莆田上世纪旅居海外侨胞在艰难创业的同时,不忘桑梓,回报祖国,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浓厚家国情怀。市档案馆谋划设立侨批馆,传承侨批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思考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秀屿观察 追新族
   第B3版:北岸观察 快乐写作
   第B4版:检察 文体
侨捐聚侨力 侨心报桑梓
共谋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汽车置换更新补贴金额提高
推动集中整治走深走实
通报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宣贯情况
为了出行更美好
保障群众用电无忧
新闻点击
物流无人机亮相论坛
绿电,谱写“零碳”建设新篇章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要闻A2侨捐聚侨力 侨心报桑梓 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