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2:书香
《小巷人家》:~~~
~~~
~~~——字源迷失导致的谬误
《刀锋》:~~~
“葵菜”变“荠菜”
——字源迷失导致的谬误

  □陈锦

  初来福州小住时,在这里生活有年的小姨子告诉笔者:这里有一种叫“qí菜”的野菜,几乎全年都出。

  笔者问她这“qí菜”的“qí”是哪个字,她说只听福州人用普通话这么叫,应该是“整齐”的“齐”吧!在一边的外侄女纠正说,不对,是草字头下面一个“齐”,蔬菜店的商品卡上就这么写。

  那么,这种读作“qí菜”的野菜就是“荠菜”了?不过,“荠菜”之“荠”读作“jì”(音“济”),而不读作“qí”(“荠”在“荸荠”一词才读作“qí”)。于是,笔者寻思可能是福州人把“荠”字给读白了,小姨子所介绍的野菜应该就是“荠菜”。

  “荠菜”属口语叫法,其在传统汉语习惯以单个“荠”字表达。“荠”是十字花科荠属植物,为国内许多地区非常重要的野菜品种。

  这种野菜笔者自幼就认识,老家田间地头常见。但是,老家没有食用荠的传统,所以笔者也没有采摘尝食过。听说福州作为寻常蔬菜售卖,不由得萌生一尝的念头。于是,偶尔上街经过蔬菜摊时,总会稍稍留意。

  福州蔬菜市场上的野菜品种颇为丰富,常见的有蕨类的蕨菜、茄科的龙葵、菊科的鼠曲草和补血菜,以及败酱草(莆仙民间俗称“苦菜”)和香椿芽等。但是,所期望的荠,除了偶尔见到餐饮店广告牌上的“荠菜水饺”外,始终未见荠菜真身。

  有一回,笔者在一家菜店偶然看到货架上放着一块方形厚纸片,上面赫然写着“荠菜”二字,再看标牌所对应的蔬菜,却不是笔者所熟稔的“荠菜”,而是一种扎成把连茎带叶的鲜菜。笔者拎起一把细看,并问旁边的一位女顾客:这是“qí菜”吗?她答道:是啊!

  研究一番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这“qí菜”就是《诗经》“七月亨(烹)葵及菽”(《诗经·豳风·七月》)句中的“葵”!

  “葵”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传统上通常俗称“冬葵”“葵菜”等。“葵”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蔬菜品种之一,从先秦时期一直食用至今。元代王祯在其《王振农书》中说:“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

  笔者终于明白过来,福州人所谓的“qí菜”是“葵菜”之讹。那么,这种讹谬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讹谬始于“葵”字源的迷失。

  福州人有食用冬葵的传统,并习称冬葵为“葵菜”。其“葵”在福州话读作“gí”,“葵菜”读作“gí菜”(莆仙话同之)。而“gí菜”一名长期口口相传后,导致了“葵”字源的迷失(即不知道“gí”之原字为“葵”)。在福州话(莆仙话亦对应相同)里,“gí”音可转化于汉语“kuí”音(如“葵”“逵”“馗”等),亦可转化于“qí”音(如“其”“奇”“旗”等),而在老乡们的字音观念上,更倾向于认为方言“gí”音与汉语“qí”音存在必然的读音转化关系。在“葵菜”的“葵”字源迷失的情况下,老乡们习惯地认为其音应对应汉语之“qí”音,因而“翻译”作“qí菜”,于是启读音乖谬之端。又因为不知道“qí菜”系“葵菜”之讹,在用文字表达时,采用了看似可读作“qí菜”的“荠菜”二字,结果造成了连锁讹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书香
   第A3版:国内国际
   第A4版:生活
时代变迁下的奋斗与温情
荐书
“葵菜”变“荠菜”
一场关于生命、自由与爱的哲学之旅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书香A2“葵菜”变“荠菜” 2024-12-01 2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