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为别人发福利,现在我也享福了。”
今年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奠基25周年,正值花甲之年的义良上北社董事长廖金仙领上“养老金”了。
昨日,记者来到义良上北社所在的城厢区霞林街道肖厝社区。这里有一处“空中庙宇”,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一楼沿街有30多家商铺,经营超市、建材、五金、茶叶、水果等生意;二楼作为办公区,入驻了油画加工、印刷、电商等20多家行业企业;三楼就是义良上北社。”廖金仙带着记者参观时介绍,“前不久,我们安装了电梯,方便商家送货,也便利老年人上下楼。”
在义良上北社,一幅油画,还原了社厝的“前生”。
村改居前的肖厝,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是木兰溪水患受灾村。社厝是肖厝的一个自然村,义良上北社、应元府、新源堂、宗明堂等4处宗教场所分布在土建民居间。木兰溪穿村而过,治理前,台风暴雨袭来,民居和宗教场所常被淹,居民年年“逃大水”,人心惶惶。
廖金仙记得,应元府前方有一道防洪堤,但多次被洪水冲垮。义良上北社曾受淹1米多,灾后进行重建。
1999年,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开工。2011年,实现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彻底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
在木兰溪治理进程中,肖厝村从当年人人自危的洪涝村,变成了繁华的城市社区。社厝旧貌换新颜,肖厝佳园等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村民住进电梯房,过上安宁生活。
民房新建了,居民安置了,宗教场所怎么办?
“在建设综合商务区项目时,4处宗教场所安置提上日程。”往事历历在目,当时廖金仙随村干部外出考察,寻求最佳解决之道。
“肖厝村今非昔比,潜力无限,寸土寸金,规划把4处宗教场所建在楼宇间已不现实,也无法与现有的环境相协调。”廖金仙说,后来决定将4处宗教场所进行合并安置。
4处宗教场所共有3亩多地。按照规定,安置时可建3层楼。但若每处宗教场所依传统就地建设,既占地,也不能产生效益。村里和董事会商议把宗教场所建在3楼,一楼沿街建商铺,二楼设置商务办公区,对外出租,租金及公共收益由居民共享,作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的“养老金”,每逢佳节为全体居民发放一份“过节费”。
“这是木兰溪治理后,首创的宗教场所安置方式。”廖金仙说,此前没有先例,该方案提出后,质疑声不断,反对者不少。村委会、董事会顶住重重压力,先试先行。
2014年,宗教场所建成,场地出租。收取的租金由董事会管理。2017年,肖厝村改社区。此后,每年给老人们的“养老金”和居民的“过节费”随房租增收而增加。
今年,肖厝社厝居民已享受了10年租金福利。目前,宗教场所资产每月共收取110万元租金。每月5日,给60岁以上老人分发500元,70岁以上老人600元,80岁以上老人800元。社厝居民每年每人分红1500元。不知不觉,质疑声消失了,反对者变成支持者。
如今,“空中庙宇”不仅是木兰溪畔一处别样的景观,也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空中庙宇”前的广场,解决了安置房的空间局限,成为社区老人祝寿、居民结婚、乔迁等喜事的“共享”场地。“空中庙宇”旺盛的人流量,为沿街的商铺、商务区“引流”,沿街的商铺、商务区则带旺了社区的人气。
“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期间,周边下黄等社区前来观摩,外地的村居也前来‘取经’。”廖金仙庆幸能亲历、见证木兰溪巨变,深切感受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