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1:要闻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观看
~~~周祖翼主持并讲话 赵龙作会议总结 滕佳材出席
~~~
~~~市领导检查“两展”开幕式筹办情况
~~~
市人大代表黄萍萍:~~~
市政协委员林劲松:~~~
乌丘灯塔与三代守灯人回家路
  高金振在乌丘灯塔前留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金振(后排右一)与父亲高瑞翁(前排左二)、母亲蔡阿银(前排右一)等在乌丘屿留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90岁的高亚美指着相框里嵌着的老照片,含泪向记者介绍在乌丘屿的亲人。 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李俊华

  天气骤冷,元旦、春节临近,又要添新岁了,年已九旬的高亚美老人颤颤巍巍地站在房间的相框前,端详着嵌在里面的一张张老照片,眼角噙泪。

  高亚美是乌丘屿百年灯塔守灯家族中最年长的族人,也是现居住在莆田湄洲岛最高龄的乌丘老人。70多年前,高亚美从乌丘屿来到湄洲岛,此后再也没能回乌丘屿。在乌丘屿的侄女捎来的这些照片,慰藉了他对亲人的思念。

  18海里,乌丘屿与湄洲岛之间的海上距离。可回家看看,高亚美盼了一年又一年,从少年到白头。

  乌丘屿,俗称“乌龟岛”,分为大丘和小丘,是昔日湄洲乡的一个村。屿上最高的建筑乌丘灯塔,是台湾海峡北口的四大灯塔之一,为来往的船只引航。

  百年前,高亚美的祖父高珍从湄洲岛到乌丘屿,参与乌丘灯塔的兴建,而后成为乌丘灯塔第一代守灯人。高亚美的父亲高瑞翁继承“衣钵”,成为第二代守灯人。

  上世纪40年代,日本军队来到乌丘屿,吓跑了从湄洲岛到乌丘屿教书的私塾老师,高瑞翁把儿子高亚美、高阿皮送回老家湄洲岛念书。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一直是他们的骄傲。

  “那时老人们说,湄洲岛是‘妈祖山’,大丘和小丘就像妈祖座前的顺风耳与千里眼。”高亚美记得,乌丘屿的居民都是湄洲岛的渔民,他们讲莆仙话,也把家乡的妈祖信仰带到乌丘屿,修建了妈祖庙。

  湄洲岛的渔民,常常夏天住在乌丘屿,冬天回岛过冬,参加春节盛大的妈祖巡游等习俗活动。只是1949年秋天后,这一切都变了。

  “我们去乌丘找爸爸妈妈好不好?”

  1949年,湄洲岛高朱村,12岁的高阿皮听说父亲高瑞翁从台湾岛回到乌丘屿,便迫不及待想见父亲,央求哥哥高亚美。

  “我们要把私塾最后一本书《幼学琼林》学完才可以回乌丘,只要再一年就可以了。”14岁的高亚美劝解弟弟。他没有想到,这竟是和弟弟的最后一次对话。

  农历八月十三,高阿皮偷偷爬上停泊在湄洲岛的渔船。

  农历八月十四,渔船开往乌丘屿码头,没有人知道有个男孩躲在船上。渔船抵达乌丘屿码头后,高阿皮登上岸,家里人才知道他独自回乌丘屿了。高阿皮的这次经历,却见证了历史。在两地渔民的记忆中,那是湄洲岛来往乌丘屿的最后一趟渔船。

  从此,兄弟俩,哥哥在湄洲岛,弟弟在乌丘屿。

  “我以为湄洲岛与乌丘屿很快会恢复通行,毕竟乌丘很多乡亲的家人在湄洲。”高亚美说,年复一年,年岁渐长,邻居长辈要为他筹商婚姻大事,他认定自己是要回乌丘屿的,因此迟迟不愿成家。直到湄洲岛解放10年后,觉得回归乌丘屿希望渺茫,他才在湄洲岛结婚。

  1987年10月,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高亚美的母亲蔡阿银和邻居回了湄洲岛。

  那是母子分隔38年后首次团圆,也是最后一次。与母亲道别的那天,高亚美送行到码头,牵着她上船。临行时,母亲的手紧握他的手不放,他把一只玉镯送给了母亲。

  又是多年过去,湄洲岛人要想去乌丘屿依然遥不可及。乌丘屿被称为“离岛的离岛”,是台湾当局不允许民众任意进出的敏感区域。1995年,高亚美登上一艘渔船,想去见在乌丘屿的弟弟高阿皮。渔船在海上等待一天一夜后,还是不被允许靠岸。望着就在眼前、曾经多么熟悉的乌丘,他泪流满面,大声呼喊“阿皮,阿皮……”

  高亚美再也没能回到乌丘屿的家,连父亲、弟弟去世时,他都未能去送行。

  2002年,在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乌丘屿与湄洲岛首次实现直航,55名乌丘屿乡亲搭乘金门“太武号”客轮回湄洲岛探亲,在岛上停留4天。看着乌丘屿乡亲圆了期盼多年的团聚梦,高亚美羡慕不已,“我的家人要是能坐这趟客轮回来,那该多好啊!”

  谈起家族往事,高阿皮的女儿高丹华神情黯淡。生长在乌丘屿的她,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后来的事”。

  高阿皮回乌丘屿后,没念完的私塾成为他心底的遗憾。1965年,因与屿上一人重名,高阿皮改名高金振。长大后的高丹华才知父亲心中的苦闷。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有天晚上,乌丘屿的月亮很圆很亮,父亲突然要教她读唐诗,念的是莆仙话。

  1959年,高金振子承父业,接替父亲高瑞翁守灯塔。他是乌丘灯塔最后一位守灯人。

  “一家老小仅靠父亲工资生活,那些年尽管很困难,父亲还任由我祖母往湄洲岛老家汇款。”高丹华回忆,当时她不能体会长辈对亲人的思念,直到后来了解了更多父辈的沧桑故事才明白。

  2007年,高金振去世,高丹华在乌丘屿家中看到父亲挂在墙上的诗,其中一句写的是“四海通行庆太平”。

  她说:“1949年亲情分离的哀痛,父亲晚年才说出口。他希望海峡畅通无阻,亲人团圆。”

  今年是乌丘灯塔兴建150周年。高家一家三代,历经127年守护灯塔。在湄洲岛生活的高亚美,是家族仅存的乌丘灯塔的最初见证者。

  对于乌丘人来说,渔船在海上行驶,看见了灯塔,就有到家的感觉;看不见灯塔了,才算离开乌丘。乌丘灯塔,是乌丘人离别和团圆的情感象征。

  在湄洲岛的岁月,每每思念在乌丘的亲人,高亚美就朝着乌丘灯塔的方向望去。

  “乌丘灯塔的灯旋转发光,湄洲岛夜行人可以不用打手电筒。”而令他伤心的是,后来看不见乌丘灯塔亮灯了。

  彼岸的高金振,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乌丘灯塔能“复灯”,夜光照耀乌丘屿、湄洲岛。

  2017年7月,高金振去世10周年,乌丘灯塔终于“复灯”。

  高珍在乌丘屿退休后,便回湄洲岛老家养老。他去世后,坟建在湄洲岛,落叶归根。

  高瑞翁在湄洲岛出生,到乌丘屿守灯,也在那里去世。他的坟建在乌丘屿。记者从他和妻子蔡阿银合葬墓的照片看到,墓碑上刻着“湄洲”两个大字,分外醒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妈祖 快评
   第B4版:金融周刊
新年戏曲晚会在京举行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榕召开
乌丘灯塔与三代守灯人回家路
高质量完成筹备工作
莆田市“壶兰英才”服务热线开通
聚焦民生守卫生命健康
绘就木兰溪发展新画卷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要闻A1乌丘灯塔与三代守灯人回家路 2024-12-31 2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