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84年12月29日至31日,莆田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依法选举产生了莆田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践行代表使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积极建言助力产业腾飞;于社会民生处用心发声,让百姓生活更有温度;在环境保护一线不懈呼吁,守护绿水青山;对文化教育倾心助力,涵养城市精神底蕴。
众多饱含价值的议案、建议,是代表们履职的有力见证,为莆田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注入了强大动力。即日起,本报开设“40年人大代表履职印记”专栏,深入挖掘40份优秀代表建议、议案背后的动人故事,聆听代表履职经历与感悟。
昨日,在秀屿区笏石镇岐厝村,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岐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云英时,她正要去慰问村里的五保户……年关将至,曾云英格外忙碌。
曾云英已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始终提醒自己,我是以农民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为乡村振兴鼓与呼就是我的职责。”她不曾忘记自己来自农村、扎根农村的本色。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0年间,她不负重托,尽职尽责,在深耕基层的同时,坚持调研了解民情民意,持续关注“一老一小”,传递农民心声,先后提出建议、议案近130件。
记者随曾云英走进五保户陈文光的住所。“最近身体怎么样?现在的补助够不够生活用?看病麻不麻烦?”刚进门,曾云英就与陈文光拉起家常。交谈中听到的意见,曾云英也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谈及曾云英,陈文光竖起大拇指说,曾云英时常念着村里的老人,总能主动关心照顾,令人备感温暖。
岐厝村有60岁以上老人512人,占总人口的20%。“农村老龄化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村地区的适老化改造要加快。”曾云英说道。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她聚焦农村适老化改造,提出了建议。大会闭幕后,她回到岗位,也着手开展村里的适老化改造工作。
在国投景园商住小区,记者看到,这里的缓坡、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十分齐备。“我们依托市实小秀屿分校、国投景园商住小区建设,开展了适老化改造,群众对此都很满意。”曾云英告诉记者,村里投资了50多万元对新建的安置房、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此外,还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养老志愿服务队,为独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理发、打扫卫生、陪诊等服务。
曾云英持续关注城乡养老问题。“当前,农村老人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因年龄原因逐步丧失劳动能力。2025年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值得期待。”曾云英说。她建议,要借鉴台湾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打造两岸合作养老服务融合试点。
“随着莆田高铁新城的建设,北大附中莆田学校、市实小秀屿分校等多个重点项目落户在岐厝,让村里有了大变化,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这些年,曾云英不仅关注老年人的服务与保障,也持续关注着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夕,曾云英多次走访在市实小秀屿分校就读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向地方妇联、共青团组织等请教。基于深入的调研,曾云英撰写了《关于更加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这份建议。“希望通过这份建议,能够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曾云英说道。
从《推动“双减”政策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建议》到《“优化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建议》,从《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的建议》到《加快“空心村”改造、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曾云英在建议、议案中关注养老、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这些都与农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此外,她还通过代表建议,努力为家乡莆田的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先后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独特作用的建议》《支持“发挥妈祖文化的人文交流重要纽带作用”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继续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支持莆田市加快打造台农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建议》,都取得了积极效果。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曾云英告诉记者,履行代表职责,要认真倾听基层百姓的声音,努力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对人民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帮助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周凌瀚 文/图






前一期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