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
布鲁克林有一种树,学名叫臭椿,当地人称它为“天堂树”。这种树的生命力异常顽强,无论种子落在何处,都会挣扎着去碰触蓝天。它在围着木板的空地上生长,从无人料理的垃圾堆里探出头,从地下室的格栅里钻出去。它是唯一能从水泥地长出来的树,纵使没有阳光、水和泥土,也能繁茂青翠、生机盎然。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1943年出版,至今依然畅销不衰。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信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20世纪早期的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为背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小姑娘弗朗茜16岁之前的生活。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在布鲁克林小镇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人家却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微光。书中没有尔虞我诈、鸡血煽情的情节,有的只是一家人温情琐碎的细节互动、相携相助的理解支撑。无论什么时候读它,你都能从这一家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找到希望。
主人公弗朗茜生活在布鲁克林区的威廉斯堡,在破旧木篱笆墙围着的院子里,像水泥一样的酸土地上什么也不长,除了那棵天堂树。弗朗茜和弟弟会将平时搜集到的废弃物品锁在地下室的垃圾箱里,或者藏在床底下,到周六再拖去卖给垃圾收购商,贴补家用,也赚些零花钱。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看上去并不完美的家。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弗朗茜却快乐地成长着:父亲的英俊体贴,让她容忍了他的酗酒顽习;母亲的自立坚强,让她不介意弟弟更被关爱;买不起玩具又怎样,她可以在橱窗外边看玩具边想象,编出让人开心的故事,也开发了她日后成为一名好作家的潜质……
还有更幸福的事,她可以去威廉斯堡图书馆借书。她想按字母顺序从A读到Z,把全世界的书都读一遍。周末慵懒的午后,她会挑一本书,拿着一块用卖破烂的钱买来的曲奇饼干,爬上消防太平梯口,躲在她最喜欢的天堂树浓浓的树荫里阅读、幻想。
的确,她就是一棵树,一棵在生活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天堂树。而给予她滋养的,则是来自这个贫困家庭特殊而浓郁的乐观与爱。
辛苦劳作的母亲美丽娇小却有着“薄钢”般的意志,不会把生活的压力传递给孩子们,也从不把“咱们家里没钱”这种话挂在嘴边,她总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地给孩子们最好的东西。
风流倜傥的父亲是一名侍唱歌手,郁郁不得志,酗酒脆弱,但心思细腻,对待女儿无微不至、平等倾听。在父亲去世六个月后,弗朗茜在毕业典礼上收到了父亲生前托姨妈准备的鲜花和卡片,卡片上写着:献给弗朗茜,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这个情节,读来让人感动莫名、潸然泪下:即便再独立、再要强的孩子,知道有个温暖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的时候,心都会是热的。
艰难的日子里,弗朗茜传承着父母的精神,收获着对幸福与美好的期盼。她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却丰盛无比。在与命运的不断抗争中,她学会了母亲的坚强、理解了母亲的偏心、释怀了她对父亲的爱,也欣赏着父亲的才华与软弱。她乐观开阔的性格,驱散了生活的昏暗;迎难而上的勇气,破解了生活的难题;而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力量,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贝蒂·史密斯在书后“附录:爱上生活”中这样写道:“努力活着,奋力拼搏,热爱一切或悲伤或快乐的生活,便能得到充实和圆满。圆满生活的大门,向我们每个人敞开。”这句话既概括了她写《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主题,也总结了主人公弗朗茜的人物性格,同时还诠释了她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全书的结尾,弗朗茜所住小院中的那棵天堂树被砍伐,人们在它的旁边点燃篝火,试图连枝叶带树桩一起烧掉,但它依然顽强地活了过来,甚至还冒出了新的嫩芽。也许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然而苦难生活里个体明亮的心态却是世界上顶级的奢侈品。但愿我们都可以活成一棵树——无论遇到任何困厄挫折都能坦然面对、顽强生长,向下扎根、向上伸展,碰触蓝天、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