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莆田六中美术教室里,省人大代表、美术教师朱雁娴专注地观察学生们的画作。深耕美术教育30多年的她,练就了一双“读心”的眼睛,能从色彩与线条中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她的课堂上,画作是孩子们无声的倾诉,而她则是用心的倾听者和守护者。
涵江是我省重点侨乡之一,有8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87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朱雁娴一直关注着侨乡留守儿童,积极发动更多力量守护他们的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朱雁娴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存在异常,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问题。她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通过调研发现,从城区到乡村,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尚不完善,不少学校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学校与医院的绿色通道和转诊转介机制也尚未建立。
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朱雁娴了解到一名侨乡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该生父母长期在国外,他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陪伴,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抑郁倾向。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朱雁娴,她决心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2023年,朱雁娴当选省人大代表后,在市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教育、卫健等部门召开座谈会,为她的建议提供专业支持。朱雁娴表示,在市人大常委会帮助下,调研更加系统深入,联系了多位心理学专家,还获得了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翔实数据。
朱雁娴向省人代会提交的《关于家校社协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朱雁娴谈到,看到省教育厅的答复文件时特别感动,她的建议推动了多项举措落地见效。比如,莆田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科任老师参与预警评估工作机制。
省教育厅答复中提到的“持续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举措,让朱雁娴感到高兴。在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下,全市不少学校配齐了专职心理老师,还建立了“健康副校长”制度。
市人大常委会还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朱雁娴说,在市人大常委会协调下,她的建议推动了心理治疗在医保范围内的突破,答复中提到持续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供给,卫健、医保等部门将65种精神类西药及32种中成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满足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用药基本需求。同时,将“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儿童孤独症纳入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病种予以倾斜保障。
如今,莆田六中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艺术治疗工具,校医室新增心理危机干预设备。朱雁娴还看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校园里,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常态化。学生对心理健康关注度提高,通过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家庭方面,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课堂普及工作积极推进,家长对心理健康认识提升,更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学会用科学方式与孩子沟通,营造健康家庭环境。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傍晚,朱雁娴站在教学楼走廊上,望着操场上嬉戏的学生们。这位用艺术守护心灵的美术教师,见证着她推动的“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莆田大地上开花结果。市人大常委会也将继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推动更多像朱雁娴代表这样的好建议落地生根。
图为在莆田六中,朱雁娴(左二)与学生们交流谈心、共话成长。
全媒体记者 陈艳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