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医,人们往往在其前冠以“老”字,认为头发发白、说话慢条斯理的才是经验丰富、医术高明,值得信赖。而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作为“中青派”代表的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曾丽莉却以其“妙手银针”技艺“圈粉”,改变了大家的刻板印象。
夏日的每天清晨,不少患者早早就来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针灸诊室外排起长队,等候曾丽莉医生为其施针解病痛。一间窄小的诊室,艾草的清香与中药的芬芳交织,两边并排的8张诊疗床上,躺满了就诊的病患。曾丽莉细致为患者问诊,时而凝神触摸脉搏,时而轻声询问病情,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接着,她手捻小小银针,选穴、刺入、捻转、提插……一套手法一气呵成,既准又快,行云流水间,患者紧皱的眉头慢慢松开。
“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技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这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曾丽莉说,经络就像管道,患者出现的症状大多是淤堵的结果,而针灸医师就是“水管工”,靠施针疏通“管道”,让气血通畅。
2000年,曾丽莉考入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师承名医教授。课余时间,她泡在图书馆翻阅经络腧穴等专业书籍,一边自学一边临床跟师。她说,医生治病救人必须有厚实的学识基础做支撑,再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方能准确理解辨证施治原则。
银针细软,掌握起来颇有挑战,若指力不够,力量难以灌注于针尖,就会导致进针不顺,影响运针施治。曾丽莉每天边听课边捏桌板练习,课后通过抖腕甩毛巾练习,强化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与灵活性。为了感受不同穴位的针感,她常在自己身上试针,手法逐渐娴熟到位。“曾主任的针扎下去就是希望,拔出来是新生。”一位七旬胃癌患者告诉记者,她在外地医院做了胃癌手术,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毒性反应,腹痛难忍,夜不能寐,遵医嘱服用了各种止痛药也无法改善,于是找到曾丽莉治疗。曾丽莉把脉诊断后,为患者持续针灸了3次,患者胃病疼痛症状逐渐消失,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数寸银针精益求精治百病。她平均一天要为60名患者施针,并根据病人变化及时调整施针穴位和手法。看似重复的劳作,其背后是千锤百炼的技艺结晶。诊疗室满墙的锦旗,是患者对她“妙手银针”技艺的认可,也是对其“医德双馨”品质的肯定。
曾丽莉说,从业越久,越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她运用滞动针原理结合傍针刺手法,自创了双针刺法治疗久痹久痛之症。这一独特疗法疗效显著,影响了许多患者,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
在持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能力的同时,曾丽莉也不忘做好传帮带工作,把中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连续的中医康养服务,做好群众的健康守护者。
全媒体记者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