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林华 文/图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城厢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城厢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为打造“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
强化培育 创新主体领跑跨越
不久前,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全国赛上,三利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优秀企业奖,为全市唯一一家。这也是城厢区企业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该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偏光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选送参赛的项目为莆田研发团队主导的“超高耐久性染料系偏光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目前国内二色性染料系偏光片耐候性、偏振度、透过率较差等技术短板,降低光学显示器件的制造成本,加快了国产染料系偏光片产品的研发进程。
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又是产业创新的“领头羊”。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业发展质效才能不断提高。
城厢区科技局局长陈俊成介绍,该区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机制,构建“培育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良性梯队成长模式,加大鞋服、食品、建筑、技术服务等各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2024年,该区鼓励和支持16家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28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超40亿元。
创新是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该区坚持遴选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进行重点培育、动态管理,不断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今年,城厢区已推荐第一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摸底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入库30家,创新主体数量稳步增长。
“培育”与“认定”并重,城厢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全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9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高。一大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应运而生,锐马电气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智康云入选省数字经济“瞪羚”企业。美迈科技引进落地,古哥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中灵农业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北参南养”海参养殖等重点农业项目也迅猛发展。
精准发力 产学研合作促升级
夏日,在位于华林经济开发区的富拓鞋业智能仓储物流库里,多种物流机器人紧密配合,协作完成物料的分拣、搬运和存取。装上“智慧大脑”,用上机器人的仓库,不仅能实时准确掌握库存数量,快速入库、出库、盘点,还能对原材料进行全程追溯,迅速定位问题批次,减少损失和风险。
富拓鞋业是一家集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体育用品类龙头企业,年产运动鞋、休闲鞋、童鞋童靴300万双,凭借智慧仓储系统、智能裁断车间等项目的开发运用,成为城厢区数字化改造示范标杆企业和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企业。公司还设置近3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为来自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客户开发样品并生产测试订单。
在城厢区科技局的牵头下,富拓鞋业与福建师范大学、莆田学院团队对接,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合作宗旨,在绿色生态功能鞋用材料等相关产业技术运用领域展开合作,推动科技合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与培养。
无独有偶,去年底,在城厢区科技局的牵线下,信唐智创公司与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信唐智创是省重点招商企业,企业整合上下游行业资源,形成以集成电路板和通信终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结构,其主产线是国内生产效率及生产精度最高的生产线之一,集成电路类产品年产能达2500万片。
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研发新成果变成产业链上的新应用,才能让优质的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城厢区主动牵线搭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全区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物构所、厦门大学、北理工东南信息研究院等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聚焦攻关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2024年以来,该区组织锐马电气、中科华宇等7家企业赴中国科学院物构所开展产学研及人才对接活动。今年,该区拟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建设高校科创中心(莆田),目前正与高校洽谈引进模式。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项目攻关。2024年该区获省市级科技项目22个,今年已推荐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14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个。同时,开展技术合同交易,今年上半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368.12万元,排名全市第二。
从“制造”到“智造”,产学研融合撬动产业升级。该区还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用好用足科技惠企政策,认真做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工作,为产学研融合“攒够”金融活水。
搭建平台 畅通产业创新链条
今年5月份,莆田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在中电科创城正式落地运行,并开展重点企业走访、技术合同登记、产学研对接等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辐射带动全市10条产业链。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孵化体系不断升级。近年来,城厢区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全区打造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家,为研发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促成110余家企业技术升级。
城厢区科技局科技事务股负责人介绍,依托平台,链接高校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载体,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
目前城厢区已建设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7家,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主营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14.93%,增幅全市第一。
此外,城厢区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精准选派各类专家人才,选任2025—2026年度省级科技特派员47人、团队11支,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城厢区的“科技之花”正灿烂盛放,结出累累“创新果实”,为打造“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首善之区,注入强劲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