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1:要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周祖翼主持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在城市与田园边界打造“三生融合”试验田~~~布局“聪明花开”“晴耕雨读”“千里求学”等体验节点
福建莆田佳通纸制品~~~产品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莆田县县长、东圳水库建设总指挥原鲁山的后人深情追忆,讲述父辈的公仆情怀——~~~
原莆田县县长、东圳水库建设总指挥原鲁山的后人深情追忆,讲述父辈的公仆情怀——
清风正气励后人
  原鲁山与家人的合照。

  “父亲走了28年,但仿佛并未远去。”昨日,年近七旬的原承国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穿中山装的中年人眼神清亮,正是他的父亲——原莆田县县长、东圳水库建设总指挥原鲁山。

  1915年,原鲁山出生于山东掖县一户贫农家庭。“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历任乡民动会宣传委员、抗日游击队指导员等职。1949年,他随军队南下到达福建,1955年起任原莆田县县长。在儿子原承国的记忆里,父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把“以礼待人、踏实做人、勤恳工作”的作风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1972年,我和哥哥从山东老家来莆田和父亲一起生活。”原承国回忆道,那时县委大院的家门口,常常一大早就挤满了来找父亲办事的群众。有要解决宅基地纠纷的,有要落实政策的,连早饭都吃不踏实。原承国和哥哥起初颇有怨言,父亲却严肃地说:“群众上门是信任我们,饿着肚子来办事的人,心里比我们更着急。待人要热情,更要有礼数。”后来,他们渐渐习惯了给等候的乡亲倒茶、搬凳,这份对普通人的尊重、待人以礼的作风,也悄然化作原家最质朴的家风。

  然而,这位对群众有求必应的好县长,对家人却显得“不近人情”。原家六个孩子长大成人,没有一个沾过原鲁山的光。原承国的二姐在县公交公司当机修临时工,工作十分辛苦。二姐曾埋怨父亲不帮她安排工作,但父亲拍着她的肩膀安慰道:“当机修工学习技术,辛苦了点,却很实在,可以支援农业机械化建设。”

  “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为官不是为家人谋特权,而是为百姓谋福祉’。”原承国记得,大哥当年被调往三明支援工业建设时,父亲只叮嘱了两件事:“一要好好学习,二不能犯错误。”这样朴实的教诲,成了原家子女的人生信条。

  1973年的一件往事让原承国记忆犹新。莆仙戏剧团的一个老演员到家里,想请原鲁山帮忙恢复工作。老人说起往事,激动得手舞足蹈如在戏台,年幼的原承国和哥哥觉得有趣,便在背后偷偷模仿,被父亲逮个正着,当场严厉呵斥。“老艺人把身段都融进骨头里了,你们怎么能取笑?”这番掷地有声的教诲,让原承国真正领悟到父亲常说的至理:职业不分贵贱,品格自有高低。

  “父亲心里装着万家灯火,却常常忘了自家屋檐。”60年代,困难时期,原鲁山一家都在机关食堂吃饭,不给自家开小灶。有一次原承国的大姐以市价从原鲁山战友那买了条3公斤的鱼,给全家改善伙食。她将鱼交给机关食堂的师傅处理,可直到深夜一家人也没吃上。原来是原鲁山让食堂师傅分给机关干部吃了。大姐委屈得直掉泪,父亲却笑着说:“我们没有锅灶,不拿到食堂,你要拿到哪儿去呀?”

  原鲁山任县长期间,常戴着一顶斗笠深入东圳水库等工地现场,离休后仍然牵挂着百姓疾苦,尽心竭力为群众利益着想。1990年,他顶着烈日陪水库移民老两口去县委协调落户问题。老人后来常说:“县长从来没忘记我们这些为东圳水库搬迁的移民们。”

  “父亲没留下什么金银财宝,就‘踏实做人,干净做事’这八个字。”原承国说,父亲就像莆田的古榕树,根扎在泥土里,荫凉却给了万千百姓。父亲的教诲朴实简单,却一辈子也学不完、不敢忘,唯有代代传承下去,才是对父亲最真切的怀念。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妈祖 快评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三湾潮
   第B4版:金融周刊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莆田状元红未来农场来了
研发全国首款“7秒瞬散溶解”湿厕纸
清风正气励后人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要闻A1清风正气励后人 2025-08-26 2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