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慧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国家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关心技能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出了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因此,紧扣“三融”驱动,成为职业教育探索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以职普融通为路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职普融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职普融通,意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相互融通,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发展路径的互通以及培养成果的互认等多种方式,形成两种教育类型的双向奔赴新局面。以职普融通为路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既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拓宽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通道,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在纵向贯通层面上,职业教育已打破止步专科的“天花板”。目前,教育部已批复设立8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2025年就批复设立36所。多地积极探索升学纵向通道,对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以及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教育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贯通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在横向融通层面上,教育资源统筹破除“非普即职”的思维定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了“办好综合高中”,还指出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各地在探索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课程设置、招生管理、学分互认等方面的职普融通新举措,努力打通职普融通的壁垒,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
目前,福建省也在积极探索职普融通的有效路径,从2024年起“开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试点工作”。2025年莆田中考后,已有“4所本科院校(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商学院、厦门华厦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和12所中职学校开展中职本科‘3+4’试点项目”,可供考生进行志愿填报。这些中职本科“3+4”试点项目的福建省学校,“录取分数不低于普高最低录取控制线”,且“学生须转段考核合格,才能转入对口本科院校”,这为系统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了职普融通新路径。
二、以产教融合为引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当前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继而产生了相关领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升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变化,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节奏,避免“供需错位”的情况。产教融合由此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引擎,旨在通过推动教育和产业的相互交融,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是专业设置不断动态调整。通过定期开展专业质量评估,统筹规划开展专业优化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专业布局,以持续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基础高级化、行业发展数字化的新趋势。专业设置的动态优化调整,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立完善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莆田市重点产业链的发展布局,通过“以链建群”“以群建系”,形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集群化发展新格局。二是政校行企联手协同育人。通过政校行企联动的方式,一起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发力破解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难题。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联合政校行企多方力量,既组建了“莆田市鞋服产教联合体”,并于2024年入选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也推动成立了全国金银珠宝工艺与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还组建了莆田市工艺美术职教集团,从而充分汇聚产教资源,有效促进产教布局的精准匹配、高效对接。
随着产教融合的探索进入“深水区”后,也逐渐浮现出一些难题。比如,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担心培养的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如何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成为接下来职业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以科教融汇为支撑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在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加速迭代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还要以科教融汇为杠杆,撬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升级。科教融汇的本质,是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让职业教育不再只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岗位操作层面,而是提升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新层面。这要求职业院校打破教学和科研的壁垒,真正实现知识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将企业真实的技术性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科教融汇,并不是简单的科研加上教学,而是要通过教学理念、科研路径和相关机制的重塑和探索,产生“1+1>2”的合力。依托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和科研平台,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横向课题,组建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课题团队,使职业教育也能够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发动机”。二是将学生的实训过程转化为科研过程,把科研成果固化为竞赛项目,通过建立“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孵化体系等多种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使职业教育能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蓄水池”。
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成立的莆田市鞋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紧紧围绕服务莆田市鞋服产业的发展,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用的合作,不断探索鞋业产业的前沿技术,为莆田市鞋业产业关键技术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实践证明,只要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便能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固基石,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服务好、支撑好国家和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职业教育更要提升自身的硬实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当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是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因此,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践行“三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绘就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