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2:城厢观察 教育
~~~——城厢区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仙游县深入推进“校园餐”长效常态治理
~~~
~~~仙游开展“小候鸟”图书角公益捐书活动
~~~
~~~
~~~
强基固本促均衡 教育惠民奏强音
——城厢区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筱塘小学新校区迎来新学期。

  南门学校木兰校区启用,缓解学位紧张问题。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林云景 陈丽君 文/图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大事。城厢区始终把教育当作头等民生大事,优化城乡教育空间布局、建强队伍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服务托举民生温度,让孩子们在“家门口”遇见最好的未来,让教育成为城市最闪亮的名片和群众最真切的幸福。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民生答卷”。城厢这片承载“海滨邹鲁”文脉、践行“首善之区”使命的热土,是师者筑梦、学子成长的育人沃土。

  面对“城市挤、农村空”的结构性矛盾,城厢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部署,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方面大手笔优化教育空间布局,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多维度建强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工作室”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活教育“一池春水”。同时,改善校园软件硬件设施,实现从“应需”到“创需”的跨越,托举民生温度。

  优化布局 重塑教育格局

  9月1日上午,城厢区筱塘小学本部和分校区同时举行开学仪式,迎着晨光,该校新学年“一校两区”全新格局全面开启。

  这是一次优化学校布局的新尝试。近年来,因小学新生数下降,筱塘小学的“大班额”与城厢区第三实验小学的资源闲置问题形成反差。今年暑假期间,城厢区在前期充分调研、认真研判的基础上,推进城厢区第三实验小学并入筱塘小学。筱塘小学本部致力于幼儿园及一、二低年级学子的幼小衔接,新校区专为三至六年级学生打造高阶成长天地。

  “本部聚焦‘幼小衔接’,构建‘童趣·活泼’的学习生态环境。新校区聚焦中高年段教学,侧重科技和活力创新。”城厢区筱塘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雨娇表示,学校将以“常态化跨校区教研、优质师资流动”为方向,确保两校区教学质量同质、成长节奏同步,让衔接教育更有专业底气。

  在城厢区,这样的学校优化整合举措并非个例。新学年里,城厢区第四实验小学、坂头小学分别顺利并入南门学校和区第五实验小学,顺应了片区改造步调,使两校师资与硬件深度融合。柯朱学校撤销建制,初中部撤并入青山学校后,更名为莆田第十八中学附属学校。原柯朱学校保留小学部,并恢复柯朱小学建制。

  既延伸了优质教育资源,又避免资源闲置,“一校两区”真正发挥效能,实现“1+1>2”效应。近年来,城厢区以木兰溪畔4所农村校为试点,整合12所幼儿园、5所小学,逐步推进17所中小学优化整合,盘活资产占地面积近1.9万平方米,年节约教育经费支出515.5万元。常太学校、埔柳学校、园头学校等农村学校剩余教师也统筹转隶到城区师资紧缺的学校。

  打破校墙,一子落而满盘活。从“孤岛”到“群岛”,全面发展促均衡。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张宁建表示,城厢区在全市首家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高质量完成25所样本校、9个学科、四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段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现场监测,高标准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信息系统300多份佐证材料上传,顺利通过市、省审核并提交申报。同时,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多样化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居全市前列。

  提升质量 擦亮品牌底色

  7月下旬,城厢区南门学校与五中附属学校启动全市教育系统在职初中教师公开遴选工作,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11个学科,为两所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重要途径。

  随着生源数量持续减少,教师岗位的供需天平也正悄然发生倾斜。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俞聪妹表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迎来“饱和点”,他们的分流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城厢区已从农村学校分流富余教师40余人至城镇教师紧缺的学校,解决增班扩容及新建学校的师资紧缺问题,实现人才资源的“二次激活”。

  从“小课堂”到“大天地”,不仅有新力量,也有“硬实力”。城厢区党员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一支极具影响力与专业性的教育队伍,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据了解,城厢区党员名师工作室汇聚了各学段、多学科的优秀党员教师。去年以来,43个名师工作室开展跨校教研76场,辐射教师4300多人,形成“一室一品牌”格局。全区区级以上名优教师达1631名,位列全市第一。

  此外,该区还大力推行“三名”培养制度,每年参与双向交流教师200多名,促进城乡、校际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优势互补。积极搭建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探索选派校长、教师定期到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该区新任教师培训成为全市样板项目。

  队伍强则教育兴,富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品牌持续擦亮。城厢区严格执行“双减”政策,深化课后服务内涵发展,参与课后服务学生63301人。南门学校跻身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逸夫实验小学等3所学校成为省级教改基地校,筱塘小学等3所学校获评省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校,占比全市第一。

  该区教育质量全市领先,入选“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县”和“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全市唯一。市对区“两项督导”四连冠,连续6年获评市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县区、连续8年获评市初中教育教学优质管理县区。

  服务民生 高维谋篇铸脉

  8月30日,城厢区南门学校木兰校区正式启用。该项目是城厢区重点民生工程,配备智能化教学系统、风雨操场、劳动实践基地等现代设施,首批招收小学部、初中部学生,可增加学位1890个。

  据悉,近3年来,该区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累计完成15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增中小学学位927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060个,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入学难”问题。

  作为我市首个迎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区,城厢区将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到了实处。去年以来,区领导先后8次深入一线,调研特殊教育学校选址、逸夫幼儿园扩建等工作,积极协调解决用地、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推动教育类项目进度位居全市前列。同时,完成了180间近视防控教室照明改造,140套班级多媒体设备配置到位。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顺利搬迁,兴安小学、文献小学等国有资产进一步盘活,实现了多方共赢。

  教育硬件的升级,是城厢区回应群众关切的“前半篇文章”,让优质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个家庭,还需在“后半篇文章”里下足绣花功夫。

  城厢区深化民生专项整治,对90所学校食堂实现食材采购、进货查验全覆盖监管,整改线上问题1135条、通报线下问题449个。推进膳食标准管理,公办学校食材统一招标采购,大宗食材抽检全合格。建立从业人员“一人一档”,开设特殊餐窗定制个性化食谱,通过“码上投诉”、家长陪餐等畅通监督渠道,200多人次家长参与监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同时,规范87所中小学教辅征订,校服管理实现8个100%目标,成效居全市前列。

  为了保障孩子们在校安全,该区还创新校园安全模式,设定15个专职岗位,聘任优秀退役军人为安保队长兼“安全教官”,承担安全保卫、体能训练、国防教育等职责,学生纪律性、体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浸润“文献名邦”厚重底蕴的城厢区,已在崇文重教的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突破中焕发新生。城厢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晨宇表示,锚定2025年创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目标,城厢区正以打造“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首善之区的坚定信念、“凝心聚力 奋勇争先”的强劲力量,奏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产经
   第B2版:城厢观察 教育
   第B3版:天平 晚晴
   第B4版:卫生
强基固本促均衡 教育惠民奏强音
用心守护学生“盘中餐”
莆田第十四中学获赠电脑
阅读伴成长 爱心暖童心
纸鹤寄情颂和平
萌娃试入园 快乐初体验
图片新闻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城厢观察 教育B2强基固本促均衡 教育惠民奏强音 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