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
开春了,“福”再次成了一个热词。
说到“福”,我的头脑立刻浮现出许多与“福”相关的地名和俗语。以福字入地名,如:福建、福州、福清、福安、福鼎。在莆田,有白塘双福村、萩芦崇福村、北高福岭村等。词语,如:福气、福音、福寿、幸福、祝福、祈福等等。
自古以来,“福”有着丰富广阔的概念,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代表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已传承几千年,源远流长,寓意深远。
相信每一个在莆田的人,都有着对“福”的生动体会与感受。“福”文化植根于闽山闽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内化成集体的美好价值观。
谈起“福”,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小时候,我对书法很感兴趣,天天待在老屋里,练练毛笔字、钢笔字。我的爷爷和二姑丈都是老师,他们的书法水平在山区有一定的名气,平常会指点我。在他们的熏陶下,初中时,我的书法有了长进,过年时我会给村民义务写春联。从腊月廿六开始,我就在古色古香的自家老屋前,铺了两张八仙桌,准备好笔墨纸砚。附近村民陆续拿着联纸来我家,请我帮忙写春联,而且还说尽量写些带有“福”字的春联,“五谷丰登五福临、春满乾坤福满门、梅开五福迎春来、开门纳福、福满天下”等,希望能给家庭带来福气、喜气。在爷爷的指导下,我挥毫泼墨,一句句新春祝福跃然纸上,伴随着浓浓的墨香,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尽管我写得比较稚嫩,但还是有板有眼。连续两三个小时,我写了几十对春联,得到乡亲们的赞誉。写好了,晾干了,村民们喜笑颜开地拿回去,贴在自家大门上,红红火火迎新春。
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民俗中,也有丰富多样的祈福活动,表达对福的向往与追求。
闹元宵是莆田一种极具特色的习俗,做元宵“福首”可以说是人生中一件特别荣幸的事,因为一生只能轮到一次。在莆田民间,“福首”又叫“做头”“炉主”,主要是在祭拜“社公”和行傩仪式中当主祭,俗称“捧手炉”。在我们村,福首必须是成年男性,且年龄必须是最大的,每年轮值一位。福首的宗亲们把丰盛的贡品摆放到厅堂里,共同祝愿福首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平安,团圆美满,兴旺发达。福首还要置办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尽享幸福时光。
个人的生命始终是有限的,因而追求生命的繁衍和延续,也是福的重要内容,婚事的美满,生育的顺利,都是福气。清代张潮的《幽梦影》说:“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福”文化,这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本土的传承延续中,早已潜化为塑造人们价值理想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莆田人民精诚团结,勇于追求生活幸福、心灵安宁、德福兼备、家庭和美、与自然和谐共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卑微平凡的求福心愿,定义着真实的繁荣图景。
迎祥纳福,福满人间。“福”,不仅是美好的祝愿和期盼,更融入了日常生活。
我热切期待,莆田有更多“福”文化的创造和生动实践。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幸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