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巡礼(九)

湄洲日报 2024年08月06日

  □陈金狮

  崇功祠:莆田陈氏总祠堂

  大路街自文峰宫至长寿社,南北走向,长百余米,自古就是城内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此街过去以销售时装、鞋帽、布匹、毛线为主,如今成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后,又增添了各种特色小吃的餐饮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就在大路街中段西侧,有一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崇功祠”,其主殿坐北朝南,悬山顶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78平方米。这是明代莆田百姓为纪念原莆田县首任县令陈迈功绩而建的祠堂。

  陈迈,字斯征,号元一,系陈氏入闽始祖陈润的第十一世孙。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他被隋文帝杨坚由河内郡守封为散骑将军,派往泉州统领兵马。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陈迈领泉州兵马镇守莆田。唐武德二年(619年),陈迈平定闽中地区,朝廷析南安县置丰州(今泉州),诏莆田置县,属丰州管辖,并擢陈迈为莆田县令。陈迈因爱莆田山水之胜,举家卜居于莆田城内刺桐巷(今坊巷),故陈迈成为陈氏入莆始祖。

  陈迈任莆田县令时,仁治、严治并举,让莆田百姓获益日多。当时的福泉古驿道途中,福清蒜岭、莆田迎仙驿、吴店铺、白杜村等处屡屡发生商旅遭百越强人的抢劫案件,一时人心惶惶。陈迈上任后,采取果断措施,除恶扶善,使社会治安日趋改善,道路日渐畅通。

  陈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粮食连年丰收。当时莆田境内社会安定,人口增多,生产力不断发展,上缴税捐因而逐年增加,从而使莆田在短短的几年间从蛮荒之地跃升为上等县。朝廷念陈迈治莆建县有功,在唐武德五年(622年)下诏褒奖陈迈,加封他为散琦都尉。陈迈还重教兴学,发展教育事业,并注重修复文物,主持维修越王台等,为莆田成为“文献名邦”奠定了基础。陈迈入莆后,子孙发达,他的五个孙子后来分别为入莆五大房系,后裔人才辈出,陈氏成为莆田名门望族。

  陈迈成为开莆功臣,民众感其恩德,在他卒后,自发为其送葬,并在县治东厢建庙祭祀,庙号“兵马诚应社”。历史上,各个朝代皆有陈姓入莆。由于支派多且繁杂,古时就有莆田“十八陈”之说。事实上,莆田陈氏远不止这些支派。宋代史学家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记载有“陈氏旧族五,新族三十三。嗣是而来尚未数计”。可见在宋代时就不止“十八陈”。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十五日,兴化各支派陈氏议定,不论何时入莆,派出何处,共尊陈迈为兴化陈氏肇基始祖。尔后为纪念陈迈的功绩,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徐元稔上疏特奏立祠祭祀。明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兴化府经历司择通衢大道一侧立祠,名曰“崇功祠”,并在每年春秋委本府正官致祭。据载,崇功祠建毕后,兴化府莆田县知县周任兴为崇功祠添置祭品、器物,配有看守人员,以方便莆田百姓祭祀。

  崇功祠地处府城的中心位置,周围的街巷里弄皆是刺桐陈、文峰陈、橄榄陈、浮山陈的聚居地。此外,陈迈后裔迁徙各地,尚有侯揽陈、义门陈、留坡陈、侯峰陈、飞钱陈、陈宅陈、谷目陈、横山陈、衙里陈、五象陈、寿山陈、澳东陈等,支派各有传奇。而莆田陈氏最大的支系为“玉湖陈”,在南宋曾有陈俊卿和陈文龙相继为相。因陈迈被尊为莆田陈氏入莆始祖,所以崇功祠由莆田陈氏各分支脉轮流祭祀,遂由祭祀陈迈的宗祠演变为莆田“十八陈总祠”。

  崇功祠后因历代战乱及火灾等原因,加上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清顺治十八年(1661),陈氏后裔进士陈育甲任浙江青田县令时,与族众重建崇功祠。至光绪年间,又有陈氏裔孙陈麟率11支陈氏世系的廪生、生员、附生等知名乡绅重修崇功祠,并约定轮流进行每年春秋两祭活动。民国时期,陈麟第三子瑞骥曾在此开设“展如医院”,以悬壶济世,服务桑梓。

  1949年后,崇功祠停止祭祀活动,先后被辟为办公场所。1968年“文革”期间,崇功祠又被占用,后成为文献居委会办公场所,部分建筑被拆毁改建,渐失原貌。

  2020年,崇功祠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为配合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崇功祠增建了临街大门,扩大了前院埕面,打通了与县巷的通道,又在砖埕西侧新建了仿古戏台,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和文艺演出,从而使崇功祠在整体上得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如今在崇功祠大门和主殿门前,一对陈氏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走进大门,一棵祈福树挂满了各地游客书写的心愿卡。崇功祠正焕发异彩,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