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省重点侨乡,全市约有150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破解涉侨案件当事人回国参与诉讼难、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等难题,我市两级法院立足纠纷特点,强化与统战、台办、侨联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逐步形成“集中专业、多元互联、便捷高效”的涉侨司法维权的莆田模式。
因工作成效突出,我市的涉侨司法维权工作受到中国侨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高法院司改办及福建高院等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办公厅专门发文向全省推介莆田经验,全国侨联先后两次在莆田召开涉侨维权机制建设和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现场会。
■集中归口审理
提升涉侨审判专业化
我市两级法院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实行涉侨案件集中归口审理。设立专门的立案窗口,推行涉侨案件识别、登记制度,对涉侨案件进行统一登记,建立涉侨案件信息库,完善侨胞当事人的信息登记,做大做强涉侨案件数据库。2019年1月份至今年5月份,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涉侨民商事案件475件,审结445件,结案率93.68%。
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涉侨案件专门审判庭,以该院民四庭作为全市涉侨案件审判专业庭,指定涵江、城厢区人民法院作为全市集中管辖类涉侨案件的一审法院;对其他非集中管辖类案件,其他基层法院亦设立专门审判组织负责集中审理。同时,由于涉侨案件类型复杂多样,市中级人民法院还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案件类型,必要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法官担任合议庭成员。2019年以来,共邀请其他庭室专业法官参与审理涉侨案件34件。
■深化多元调解
构建涉侨维权“互联网”
我市两级法院高度重视涉侨维权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着力加强与侨办、侨联、司法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推动形成涉侨维权工作无缝衔接。
依托侨联的组织优势,在市县两级侨联设立法官工作室,在乡镇设立“涉侨维权联系点”,实现基层涉侨维权联系点全覆盖。重视发挥海外莆田商会的协调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涉侨维权法律服务海外联系点”。目前全市共设立涉侨维权法官工作室6个、乡镇涉侨维权联系点46个、涉侨维权法律服务海外联系点12个。
同时,建立涉侨维权工作交流群,连线侨办、侨联、涉侨审判庭、法官工作室、涉侨维权联系点等,推行从立案到审判,全程实时、点对点信息通报机制。
我市两级法院还联合侨办、侨联、司法局等相关部门成立诉非联动中心,统一指导、协调涉侨多元解纷工作。建立协调会商机制,统筹协调侨联、公安等11个部门,搭建涉侨诉源治理工作平台,为侨胞提供诉前解纷、在线调解、中立评估等10项服务,推动纠纷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
■强化线上服务
实现涉侨维权便捷化
以千方百计满足侨胞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为导向,线上线下多元共治,努力实现侨胞维权便捷化。
在涉侨案件审理中,当事人往往身在域外,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面对入境和隔离管控等重重困难,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难度极大。为保障侨胞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全市法院推出“云在线”诉讼服务平台,率先开启云端服务模式,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让侨胞在异国他乡零成本、零距离地感受公平正义。
我市两级法院探索通过海外维权联系点协助完成当事人信息查询、文书送达、远程开庭、远程调解身份确认等,解决域外当事人现实困难。2019年11月18日,首次通过线上微法院,仅用20分钟就完成全市首例跨域线上立案服务。
鼓励支持侨胞投资企业及社团组织等设立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积极聘请侨胞、侨眷担任专职调解员,共同参与涉侨矛盾纠纷化解。我市两级法院涉侨纠纷调解平台先后吸纳各类调解组织57个,从驻外商会、行业协会中选聘特邀调解员26名,在新加坡等6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选任海外调解联络员9名,多元解纷力量得到增强,社会效果更加显著。2019年以来,相关调解组织通过诉前调解涉侨纠纷415件,其中97件得到法院的效力确认。
本报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黄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