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灵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现在有一种“隐形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的能力。没有恰当审美能力的人,生活会越过越功利,在追求实用的背后,显露出一颗愈发浮躁的心。好在这种能力,并非只能用“砸钱”的方式熏陶出来,易中天的这本《美学讲稿》可谓一把钥匙,轻松带领我们打开美学之门。
读这本书前,我一直错误地以为审美是个人化的东西,毕竟老话常说“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易中天用康德的审美研究给了我响亮的一耳光。易中天觉得,如果看什么都是美的,或看什么都是丑的,也就没有美丑,无所谓美丑了。那么,艺术批评和文艺评论也就毫无价值了。因此,美应该有一个标准,万万不能说各人有各人的审美,因为这就等于说没有审美。
了解了为什么需要美,那美是什么,怎么研究美呢?易中天没有用时间顺序将这些理论简单地串联,而是根据多年讲授美学的教学经验,保留了风趣幽默口语的同时,模拟课堂实况,自成体系地娓娓道来。从“美的研究”到“审美的研究”,再到“艺术的研究”,整本书读起来有种百家讲坛美学讲座即视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辨,轻松愉快地建立起美学的框架,了解哲学探索的范式。
易中天能做到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他身上肯定是灵气(能去感悟)与呆气(肯下功夫)兼有的,这在本书的附录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附录里的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真诚且清楚地讲了他的美学来路,为想要深入学习美学的读者提供了脉络清晰的宏观地图,真是难得一见的美学入门好书。
总而言之,《美学讲稿》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审美的重要性,并启发了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将美学融入日常生活中。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我相信,只有先学会审美,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美的生活。一个懂得审美的人,不只是在生存,而是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