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霞 林强
侨宅侨厝变身纪念馆、陈列馆,打造乡村文化IP留存个性化的“乡愁记忆”,东大村上榜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以侨为桥助力家乡发展,积极引进侨资项目……涵江发挥侨乡优势,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涵江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发掘侨资源,深入推进“侨厝赋能”工程,凝聚侨心侨力,推进新时代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促保护 延续“侨根魂”
春光明媚,江口镇东大村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人们流连于蒜溪春色之中,用相机、无人机,与村里一幢幢融汇古典和南洋风格的华侨大厝合影。这些华侨大厝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伫立在田埂边、老树旁,展示着涵江侨文化的独有魅力,成为网红旅行目的地。
侨房搭台、文旅唱戏,东大村“出圈”,正是涵江区立足侨的特色,探索乡村振兴新路的生动写照。
作为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涵江区有海外华侨华人80万人,分布在8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地。涵江侨胞素来念祖爱乡,他们事业有成后往往会携款返乡,在祖居地兴建融合莆仙特色和南洋美学的“大厝”。如今,这些侨厝成了纾解海外游子乡愁、联结四海同胞乡情的情感寄托。
涵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曾曙光说,侨乡建筑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侨的文化。近年来涵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涉侨建筑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侨厝赋能”工程,全力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老侨房,全心守护好广大旅居海外的涵籍华人华侨在家乡留下的“根”、心中牵挂的“魂”、记忆深处的“梦”。
该区成立由6部门组成的区特色侨房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侨房普查和建档工作,对全区136处华侨建筑进行全面登记,建档造册。第一批列入涵江区特色侨房的有20座,涵盖印尼“银行家”李文正、商界“地产大王”黄廷方、“轮胎大王”林德祥等侨界名人的侨房。
建档之后,如何有效破解侨房空置问题?该区创新使用权流转方式,通过捐赠、托管等办法,让侨房在活化利用中实现最大的保护。姚为祺故居是东大村最早的华侨私人住宅,风格简洁大气,保存完好。1998年,其子女将家宅无偿捐赠给村委会。如今,姚为祺故居被修缮作为“廉善传家”侨乡家风家训馆对外开放,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学习传承其“清清白白 不邪不贪 爱国爱乡 饮水思源”的家风家训。著名侨领李文正将其位于江口新前村改建后的住宅,托管给江口镇侨联使用和运营。如今这里设立“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在服务留守老人、关爱妇女儿童、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扬文脉 激发“侨活力”
3月19日,笔者慕名来到江口华侨纪念馆参观。这是全市第一家建成对外开放的镇级华侨纪念馆,由华侨传统建筑文协楼修缮改造而成。纪念馆设立“漂洋过海”“奋斗历程”“游子思乡”“江口侨领”“情系桑梓”等11个主题展厅,通过图片介绍、场景还原、全息影像、雕塑绘画、实物展览、互动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华侨移民史、奋斗史、贡献史及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置身其间,老一辈华侨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和拳拳赤子之心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到访的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涵江区弘扬华侨爱国爱家精神和传承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推进侨房保护的进程中,涵江区除了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保护老建筑,还在不改变“古厝”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内部空间利用,扬文脉、留乡愁,丰富其用途,将侨房兴办成家风家训馆、华侨纪念馆、民俗馆、文创体验馆以及民宿、餐厅、茶室等多元活动场所,激发侨房新活力。
在涵西街道,当地将陈训彝侨宅修缮建设成涵江联络站旧址革命事迹陈列馆,展示爱国侨领陈训彝家族良好的家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不仅丰富了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业态IP,也让这里成为各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首选地。梧塘镇则在程文铸侨厝举办了“荔枝文化节”,通过央视频、新华云直播宣传,既搭建了荔枝文旅新平台,又弘扬了华侨历史文化。
江口镇东大村充分挖掘侨厝的文创价值,通过文化赋能模式,让老侨厝在抚慰故人乡愁的同时,也续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2020年,东大村引入专业团队,提取“古厝”中的各式神兽、纹饰、花砖、门楣题刻等元素,通过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打造乡村文化IP——可爱的东大Logo“东大狮”等以及独特的东大“乡村字体”,并转化成乡村文化IP素材库,建立起全国首个完整的乡村文化资产包,形成百年侨乡文化活资产。目前已完成知识产权注册80多项。
在东大村游客服务中心大厅,展示着由文化IP形象拓展研发的杯子、鞋帽、箱包、玩偶、日用品等41种文创产品。驻村第一书记陈颇奇说,镇村全方位开展文化IP推广和营销,与高校合作共建直播带货基地,入驻抖音店铺,与网红达人合作,并借助文化IP授权、个性化订制、参加文创展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也为海外侨胞留存个性化的“乡愁记忆”。去年,东大文创设计荣获“第二届海峡乡建乡创奖”乡创类金奖。
丰富独特的侨厝文化、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助力东大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普研学、露营休闲等新业态,成功举办2023年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去年东大村游客人数突破50万人次,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4%,上榜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
凝侨心 汇聚“侨力量”
侨厝赋能,不仅留住了涵籍在外侨胞的“根”与“魂”,也最大程度把海外侨胞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为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侨的力量。
长期以来,广大侨胞以侨为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归国华侨、中国侨联常委、省侨联副主席陈玉树独创新时代古典家具新流派,其作品亮相“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APEC峰会、迪拜世博会、北京冬奥会等,以古典家具记录时代大事、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时代精神。新加坡莆仙同乡联合会会长方志忠创办的莆田餐厅,连续7年获评米其林一星餐厅,还在全球开设100家分店,为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寄托乡愁,让世界了解中华美食文化。3月12日至17日,由新加坡莆仙同乡联合会主办的首届“兴化美食文化节”燃爆狮城,吸引了众多莆田乡亲、当地居民和各国游客前来参加。方志忠开心地说:“我们把莆田最好吃、最好看、最好玩的,在‘兴化美食文化节’上呈现,让狮城民众了解莆田特色文化及物产,也让在新加坡的莆田乡亲近距离品乡味、听乡音、忆乡愁。”
广大侨胞情系桑梓,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献计出力的事例不胜枚举。去年,95岁高龄的力宝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文正携夫人回乡考察,深入涵江区木兰溪滨海产业新城,与涵江区领导共谋家乡发展,亲自为莆田学院“李文正图书馆”揭牌并作专题讲座,激励广大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担当与作为。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涵籍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海外社团和国内侨资企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5亿元之多,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修桥铺路、建设公园、体育文化设施等大量公益性事业,为推动涵江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广大侨胞汇聚侨智,积极宣传推介家乡,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兴业。去年,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考察团一行120多人来涵考察访问,畅叙乡情乡谊,共谋涵江高质量发展。回印尼后,大家介绍更多印尼兴安乡亲关注、支持、参与涵江现代产业强区建设,促进印尼与涵江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涵江区累计签约引进侨资项目11个,总投资10.58亿元。






前一期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