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3:三湾潮
枇杷故事

  □易振环

  故事的源头,是一棵生长在东圳水库库区山村的枇杷,记录着流年岁月的斑驳记忆和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缀满一串串枇杷故事。

  我来探访时,已是阳春三月。远远望去,一串串金灿灿“早钟”枇杷缀满枝头,压弯了树梢,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步入一果园,看到一垄一垄弯腰劳动的身影,在汗水中折射一座座村庄的成长,于淳厚的乡俗里,尽显田园生活的艰辛与朴素。

  旭日映照,晨风和畅。声声啁啾刺破浓密的枇杷林墙,阳光已迫不及待地把圆梦的温暖传播。位于东圳水库南岸的村庄——常太镇洋边村,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别墅型民房扑面而来。

  洋边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苏华、黄国璋等,经常在该村玉皇殿领导中共常太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洋边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先后有53位热血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其中,尤玉堂、吴火孙等不幸被捕,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出门靠脚板,运货靠肩挑”的顺口溜,成了当时这个村贫穷与落后的真实写照。1958年,因修建东圳水库,该村从库区搬到半山腰居住,人均只剩不到两分“望天田”。由于交通闭塞,资源贫乏,至1986年,洋边村人均收入只有158元;村民一年有9个月要靠国家返销粮救济,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

  老区人民不应该贫困,老区人民应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靠山吃山。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洋边,吹散了曾经的贫穷与落后。敢于“吃螃蟹”的洋边村民卓朝阳、卓金灿、黄高勇分别在各自的山地开山种果。

  发展才是硬道理。洋边村“两委”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发扬老区精神,开发山地枇杷种植。全村一口气开荒栽植260多公顷枇杷。

  “当初真的没想到,一棵枇杷树,改变了库区百姓的命运,成就了常太镇‘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曾在洋边村当过两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并连任四届村支部书记的郭炳星感慨万千。

  当时,由于没有环库公路,东圳水库周边村庄出行靠水库坝头的汽船,枇杷成熟采摘后得肩挑3000米,再渡船。而东圳水库的汽船每天只有四个班次,错过班次就须再等两个多小时。渡船到东圳水库坝头后,又要挑7000多米,才能到达城区市场。坐汽船十分不便,一天只能一个来回。果农每天只能挑、卖一担枇杷,到了采收高峰期,卖都来不及。所以,当时群众不敢多种枇杷。

  要致富,先修路。1995年,常太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开通环库公路,解决了村民出行及销售枇杷的难题。

  一粒小枇杷,“长成”了大产业。1995年至1996年,洋边枇杷开始“冒烟”。因为枇杷品质是全镇最好的,所以卖出好价钱,1公斤枇杷售价达22元—30元。而且随着枇杷树的不断成长,枇杷产量逐年提高,种植户年收入亦相对增加,每年每户枇杷收入达数万元。村民老郭回忆说,那时打工一天工钱才两元,洋边村民仅仅枇杷这一项收入,人均就达到了3000元/年。就这样,洋边村民靠自己辛勤的双手,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在农村,建房是大事,是一辈子的事。是否建过房,或住房的质量如何,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

  当时全村大部分村民住土木结构的民居,大伙对改变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

  村民老黄,压力特大。直到1999年前,他一家三代8口人挤在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破土房里住。尽管老黄没日没夜干木工活,也难供一家糊口,更谈不上有钱建新房。

  只是,这种窘况在全村种植枇杷后有了明显转机。镇党委、政府适时推进洋边新农村建设,村“两委”班子顺应群众的愿望,引导富了起来的洋边群众建新房。

  村民黄文高靠着种植枇杷挣到的“第一桶金”,盖起了全村第一栋三层高的小洋楼。他说:“我这座大房子,是用一粒一粒枇杷垒起来的!”

  在黄文高的影响下,洋边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陆续盖起了小洋楼。目前,全村已建成别墅式民房近300幢,每幢面积约为240平方米,配有污染少的“三格式”户厕,有着良好的通风、采光等条件,村民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小小的枇杷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果”,让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洋边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1999年4月,常太镇在该村举办首届莆田(常太)枇杷节,当场成交430公顷的果园订单。而后,“常太枇杷”还北上北京、哈尔滨,南下新加坡,西进西安、重庆,叫响了品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山地开发的成功,让洋边人尝到了奔小康的甜头。由于枇杷生产季节性强,仅仅靠这单一收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种枇杷,讲科技,搞营销;出山门,转劳力,勤创业……村里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打拼,重点发展美容美发、食品加工、高校食堂承包三大行业,全村外出人员达500多人,村民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不少村民挖掘到除枇杷之外的“第二桶”金,还在城里买了套房、小车。

  别墅式新居既使洋边全村旧貌焕新颜,又点燃了洋边人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希望之光。如今,村里铺设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富起来的村民开着小轿车直达家门口,高兴之余,说道:这里可与城里相媲美!

  登上洋边村头休闲公园四望,村庄秀美山林翠,文明风尚惹人醉,农村和谐新气象。近30年来,东圳之滨的宁静和厚重,铺展出一幅幸福乡村的画卷。早在2010年,洋边村人均纯收入就超万元,跻身山乡明星村、省级小康村、新村建设示范村行列,还入围福建最美乡村,连续四届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枇杷是老区常太的支柱产业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与洋边村一样,该镇的渡里、溪南等村也依托漫山遍野的枇杷,闯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年初,岭下村经四年多精心培育的“三月白”特早熟枇杷迎来收获期。“三月白”枇杷果肉较白,口味酸甜平衡,品质远超传统枇杷,且其成熟期早,深受市场青睐,收购价达到40—60元/公斤。

  摘尽枇杷一树金,追逐乡村振兴梦。常太是莆田枇杷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镇党委、政府锚定乡村振兴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枇杷产业创新优势,牵头组建镇联合社,积极为产业发展定方向、谋路径、寻出路;启动枇杷改良“万亩计划”,引进“白雪早”“香妃”等白肉枇杷三代品种,通过统一品牌运作,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质管控推动枇杷产业走上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道路。目前,全镇白肉枇杷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130多公顷,占比5.8%,产量0.35万吨,市场售价约在80元/公斤,经济效益是传统品种的4.2倍。同时先后举办枇杷节、“云上枇杷文化节”等活动,扩大了“常太枇杷”知名度,擦亮了“常太枇杷”金字招牌。今年初,“常太枇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从追求高产量到追求高质量,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加持,从侧重产销到塑造品牌,常太镇促进农业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让这颗走出去的枇杷吸引带动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枇杷的故事在延续、丰满,让常太这片洋溢革命传统和时代气息的红土地,在书写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中绽放新风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国内
   第A4版: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三湾潮
   第B4版:金融周刊
枇杷故事
满山的柚花又开了
年年柳色
一个画家的非遗传承
人间往事
春晓
风铃木(外一首)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三湾潮B3枇杷故事 2024-04-23 2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