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盛夏,“荔林水乡”莆田,丹荔飘香,果实累累。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木兰溪治理25周年。前不久,莆田获评“年度美好文化城市”,为城市添新彩。
在市委改革办近日公布的“2023年莆田市十佳改革案例”上,“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深耕蓝色国土 建设蓝海牧场”等一项项上榜的改革案例亮点纷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我市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涌现出一批具有莆田特色的改革品牌,全市综合实力、城市功能品质、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其中,企业合规改革、退役军人服务标准化建设等列入国家级改革试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湄洲岛绿色发展等重点改革案例享誉全国,“自己‘批’网上办”审批服务模式、打造鞋业公共区域品牌等特色改革成效显著,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跨境电商发展等亮点改革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莆田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鞋都、中国食品产业名城等,上榜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全国先进制造业、全国夜经济繁荣度等百强城市。一张张“国字号”名片纷至沓来,古府新市焕发新光彩。
灵秀莆田散发魅力
“闽越江山,莆阳为灵秀之最。”千年前,晚唐著名诗人、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用饱蘸深情的诗句赞美家乡。穿越时空,“妈祖故里 灵秀莆田”这一城市宣传口号在去年莆田建市40周年之际响亮推出。
木兰溪、湄洲岛,作为灵秀莆田的两大绚丽名片,散发着一方水土独特、迷人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木兰溪由曾经的水患之河,变成了清波安澜、润泽莆阳的幸福之河。
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力打造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幸福之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双河长制”,出台《莆田市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界合力爱河护河,企业河长积极认养河道。木兰溪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经验入选中组部干部培训案例,木兰溪治理实践10多次亮相央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全国瞩目。
当前,我市做实“一个总抓手、五篇文章、两大支撑、三大战略、四城辉映”,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作为妈祖故里,我市发挥优势,连续成功举办8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打响妈祖文化国际品牌。
牢记保护好湄洲岛的殷切嘱托,我市全力创建国家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颁布实施《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加强海岛风貌整治,推进水系连通。湄洲岛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名单。湄洲岛“零碳岛”综合示范项目入选2024“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零碳技术解决方案。
守正创新,我市着力推进莆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独特优势,深化优势产业合作,深度融入和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共筑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实业强市创新突围
我市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大做强做优1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创新、数字、品牌三大战略,推动强核提质、上拓下展、合纵连横。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远赴海外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招商,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总投资354亿元的丙烷制丙烯实现开工,为建市以来最大投资项目。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时代前行的显著特征。
我市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品牌建设促进会,成功注册“莆田鞋”集体商标,获评“中国鞋都”;“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列入国家卫健委和福建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合作协议;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项目落地我市;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投入运营;莆田高新区和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莆阳开春、爽夏、赏秋等文旅IP火热出圈。
一次次创新突破、一项项显著成果,镌刻着改革步履的铿锵印记。高质量发展的莆田模式出新、出彩。
“‘一张图’在莆田每个镇村都在运用,有了这张图,乡村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涵江区白沙镇洋顶村党支部书记郑芳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前,外地企业家来村里考察,都是“东跑跑,西找找”,费时又费力。如今有了“一张图”,借助“一村一档”等精准数据,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要素一目了然。该村和大山林公司仅用一个月就成功签约总投资3200万元的文旅项目,盘活土地400亩,带动全村896人持股分红。
我市把数字莆田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以“全市一张图”为实践载体,以“全域数字化”为改革重心,探索形成“多元汇聚、全域赋能、一图统览、协同共治”的数字政府建设创新模式。目前,汇聚了56个部门60多亿条数据,创设了436个应用场景。
镇村干部每年须填报各类报表近百张,涉及各级信息系统近50个。我市依托“全市一张图”数据服务能力,创新打造“基层一张表”协同平台,探索出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的“妙招”。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这一数“治”做法引发关注。
向改革要动力,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我市在全国首创的“开卷式”审批服务模式,获评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入选国家发改委编著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在全国率先建立“白名单”融资机制,创立“诚信系统+”监管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试行市场监管“证照同办”审批改革,整合营业执照和市场监管部门25个审批事项,实现“一证许可”;深入推进最高检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在变局中把握新机,我市向消费、投资、外贸齐发力,健全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及“清单+首席服务官”等制度,成功创建中国(莆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全省首家获评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入选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我市加快提升港口能级,打造千亿能源经济港,罗屿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居全省沿海港口前列。我市还持续做好“通、惠、情”文章,加强莆台经贸往来,稳步推进对台直航,做大罗屿铁矿石对台中转量,罗屿保税库对台铁矿石的中转出库量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
改革红利惠及民生
木兰溪畔,“水上巴士”串联65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绿心和14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带动沿线景观整治、生态提升、文化弘扬,打造“东方小型威尼斯”。
城市中心,兴化府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非遗街区”,留住历史文脉,留存城市基因。
乡镇农村,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推进7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实施基础设施类、产业类、文化类、生态类等项目88个,推进组织共建、产业共富、人才共育、文化共兴、生态共创、乡村共治。2023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8:1,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371元,农村居民26316元,位居全省前列。
深化改革永无止境,为民服务没有终点。我市探索实践“平台+机制”2.0版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推动解决群众和企业诉求1.87万多个。平安幸福的“改革红利”,正持续释放。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我市滚动实施教育、健康、生活惠民“三大民生工程”,深化“点题整治”工作,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1771个。
教育是民生之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莆田学校、福建师范大学仙游附属学校落地,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农村校抱团优质校,秀屿区引进市实验小学建立秀屿分校,采取“名校+分校”办学模式,共享优质资源,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我市在全省创新“总园+”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32个“总园+”学前教育集团,带动67所幼儿园共同发展。我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打造教育高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是民生之需。我市着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零的突破。深化基本医保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医保经办服务“就近可办、同城通办”。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全省率先打破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的统一,逐年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
和谐安定,方能平安幸福。我市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通过组织重优、力量重合、资源重整和数字赋能,把党的再组织化与社会的自组织化有效结合,实现“双穿透”“双落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群众自治充满活力,这项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推广,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莆田在中组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此次会上作交流的地级市。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是为了造福人民。迈向新征程,我市坚守初心使命,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