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营养土替换盆景土,透气性好,种植的黑松长得又黑又壮。”11月21日,在新度镇青垞村“修拙园”庄园,63岁的麟峰小学退休教师林守庆对“农民发明家”武国仁赞不绝口。
该庄园栽种有黑松等盆景400多株,还种植各式时令菜园,养殖鹅、鸡、鸭。林守庆说,原先使用山土,透气性不佳,根系不发达,盆景长势一般。而采用武国仁发明的海蛎壳“营养土”改良土壤,蚯蚓也多了,种的菜更有“菜味”。鸡鸭鹅吃蚯蚓,产出的蛋更香,而且其肉质炖出来不加调料,就有童年吃过的“古早味”。
海蛎壳怎样变废为宝,既可以解决乱扔乱堆弃问题,也可以让养殖户增收?想不到朋友的一句“奇思妙想”,给了武国仁启发,并发明了这种“海蛎壳营养土”。如今,武国仁的公司以每吨70元的价格收购海蛎壳,1天在沿海乡镇就可以收购四五吨。
武国仁今年65岁,荔城区新度镇人,是福建省建仁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莆田市建仁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他长在壶公山脚下,听惯了状元柯潜“聪明花开”的故事。虽然只有高小文化,却成了“发明家”。
“文凭不高,水平很高。”武国仁的好友说,“他爱学习,喜研究,广交游,认识的科学家、教授很多,已故的两院院士闵桂荣也是他好友。”
2013年至2015年,不识几个英文字母的武国仁赴荷兰、意大利考察学习,将隧道窑余热利用的先进技术用于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利用窑内富余热量,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附加收益,也减少了燃煤锅炉产生的废气排放。其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变一氧化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武国仁创立福建省建仁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闵桂荣院士和中国硅酸盐研究院合作开发有机无机绝热材料,节能达30%以上。武国仁还与厦门大学教授郑天凌及福建农学院土壤研究所教授唐建阳等专家学者合作,研究生活垃圾开发利用技术,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莆田山地多红土,偏酸性。海蛎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过烧制后会成为氢氧化钙,为碱性,使用这种经调制的“营养土”后,可以有效中和土壤pH值。采访中,武国仁的口中不时“蹦出”一些专业的化学术语。
除了海蛎壳外,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工业尾矿、建筑渣土等各种工业固体废料、江河湖海淤泥、城市污水处理污泥、水净化处理淤泥、造纸工业淤泥、食品工业残渣、页岩等材料,都成了武国仁的研究对象,他的企业也成为“城乡的净化器”、各种工业垃圾变废为宝的“消纳场”。
记者了解到,莆田市建仁建材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新型墙体材料认证企业,也是一家变废为宝的生态环保型企业,始建于1993年,是中国砖瓦协会理事单位。该公司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专家,共同研发河道疏浚清淤工程及综合利用建筑生活垃圾、河道湖泊淤泥、污泥、矿渣、石粉、木屑、秸秆、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的多孔砖、保温砖、步道砖等产品,具有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外观质量好、尺寸偏差小、吸水性好等特点,被全国高科技建筑材料产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中心授予“中国行业免检产品”,还被中国建筑流通协会认定为“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品”。该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正在申报发明专利3项。
近年来,武国仁不断对企业生产线进行技改,每年处置我市污水厂污泥约3万吨,处置淤泥约2万吨。
今年3月,武国仁发明的“海蛎壳营养砖”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目前,其公司正与莆田学院等多家高校合作,通过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研究生产有机肥、园林肥料等用于改善土壤,培植耕作层。
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