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涵江区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有序摆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派繁忙景象。与此同时,一批刚下线的“云兔AIR”新能源汽车正整装待发,即将启程运往海外。
作为福建唯一出口的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云度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赛道上一路疾驰。“今年海外订单交付顺利,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也在按计划推进。”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度新能源汽车严格按照中欧双五星安全标准打造产品,依托核心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模式,产品远销以色列、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业务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云度的绿色生产与海外拓展之路,正是涵江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积极践行“双碳”,以绿色为底色,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升级、创新能源模式,构建起多维度绿色循环体系,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绿色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涵江区以技改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省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福建长城华兴玻璃将“无废玻璃”工厂建设目标融入全流程,每年消化14万吨废玻璃,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轻量化玻璃瓶生产基地。为加快提质提产提效,公司坚持技改创新,投资3000万元引进全国技术领先的碎玻璃加工干洗生产线,较传统工艺年节水44万吨、减碳1378吨。
“传统碎玻璃加工依赖水洗工艺,能源和水资源消耗较高。干洗生产线集成了除铁、破碎、除尘、烘干、分色等全套创新工艺,产能从原本的200吨提升至400吨。”公司工程师陈天富介绍,干洗后的碎玻璃品质出众,可作为优质原料回炉再利用,回收利用率提升50%,真正打通了玻璃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绿色通道”。
为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涵江区多元布局光伏发电项目,让“阳光经济”成为循环发展的新引擎。在兴化湾畔,全省单体最大的海上渔光互补项目现场,滩涂光伏板排列成蓝色“能源矩阵”,下方水域鱼类自在游弋,呈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循环图景。
“这种模式减少陆地资源占用,水体还能为光伏组件降温,提升发电效率。”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超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72万吨。配套的储能设备,实现电量灵活调配,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与这一海上绿色图景遥相呼应的,是厂区楼宇间星罗棋布的屋顶光伏矩阵——百威雪津15万平方米屋顶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云度新能源汽车14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后年发电量超140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排放超1.1万吨……
如今,涵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正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勾勒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新图景。黄震 林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