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有利于为未成年人撑好网络安全“保护伞”。
如今,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亿,网络保护成了焦点。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缐杰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1月到今年9月,检察机关起诉成年人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16万人。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网民规模越来越大,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年龄也不断下降,“00后”“10后”成了“网络原住民”。但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量不良信息藏身其间,一些不法分子也隐藏在键盘之后,给广大未成年网民带来威胁。
一方面,未成年人从小接触网络,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近七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未成年人不正常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大量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内容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网络不良信息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诱因,比如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步入犯罪的歧路。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欠缺防范意识与社会经验,更容易被他人利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便捷,“隔空猥亵”未成年人,通过采取哄骗、威胁的手段达到猥亵甚至强奸未成年人的目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未成年人撑好网络安全“保护伞”。比如针对未成年人网络非理性消费问题,明确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等。同时,要坚决遏制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势头,加大对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猥亵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拧紧责任链条。比如防范未成年人开设直播账号,对暴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要予以杜绝。学校、家长也要引导未成年人安全用网,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做好时间管理,避免网络成瘾。要保护好未成年人用网安全,就要营造良好的用网环境,让广大青少年能够享受网络之利又能免受其害。
总之,各方要形成合力,净化网络环境,真正为未成年人撑好网络安全“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