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莆仙戏保留有南戏古老剧目《刘知远》(也称《白兔记》),很多莆田老百姓对剧情和剧中人物耳熟能详。剧中有莆仙戏传统艺人习称“咬脐打猎”的“井边会”一折,更是扣题的戏场,以舞台表演艺术内容丰富、风格古老而被作为经典折子戏。其大致剧情是说,刘知远与李三娘所生的儿子咬脐郎,奉父命回三娘老家探母。咬脐郎屯兵开元寺,有一天外出打猎时因追赶一只白兔,而与在井边汲水的生母不期而遇……
咬脐郎的名是李三娘在磨房分娩时取的,旨在表达当时被强迫干活无人助产的窘迫情境,其意思就是“咬断脐带”。
而令人不解的是,“咬脐”之“咬”在方言口语种的读音既不与现代汉语“咬”对应(gɔ:入二,嚼),也不与咬断脐带行为的“啮”(“kie)对应,而是读作“niao(去)”(音同现代汉语“尿”)。
名字带有“咬”字并为传统民间所普遍熟稔的另一位戏曲人物是“十八条”和“征东”“征西”等“大棚戏”里的“程咬金”。但此“咬”不读“niao(去)”,而读作“gao(阴平)”(音同方言“交”)。
这可能让一些人认为方言读音随意而无规则,明明名字中都是一个“咬”字,并且都是戏曲人物,为什么读音就因人而异?
其实,“咬”的音义在古今汉语迥然不同,而在方言的音义演变就更为复杂。古汉语中的“咬”未必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字义概念理解,而方言“咬”远不止两种读音。
“咬”在古汉语本音作“古肴切”或“居肴切。音‘交’”(两音均同“交”,但“交”的古音相当于现代汉语“gāo”音,而不是现代汉语“jiāo”。其在《玉篇》释义作“鸟声也”;其又音之一作“于交切”或“幺交切。音‘坳’”(“坳”古音作阴平声,同“凹”。),《广韵》释义作“淫声”,《庄子·齐物论·注》作“哀切声”;其又音之二作“五巧切”(可对应现代汉语“绞”音、方言文读“绞”。),通“齩”字,即“啮骨也”。所以,“咬”在传统汉语与使用牙齿有关的含义仅见于“啮骨也”。
“咬”的方言文读同“交”(“程咬金”之“咬”即读此音),其平读音则异常复杂,其中,作象声词的读作“niao(上)”(文读“鸟”音)。方言说法如“嘴咬咬”(谓轻易发言。“咬”由象声词转为形容词);作使用牙齿的动词则有“dʌ(入二)”(音同方言“答”)和“niao(去)”等音。其中,“dʌ(入二)”指的是上下门牙对上以夹破或夹住东西。如“嗑瓜子”的具体“嗑”法可用此“咬”来准确表达;其“niao(去)”指的是把上下门牙合紧,通过对磨以切断东西。方言说法如“线头轻轻咬一下就断箍”(断箍:条形物断掉)。
“咬脐”的“咬”字就是对应“niao(去)”音义。其所表达的既不是现代汉语“咬”,也不是“啮”(啃),而是用上下门牙对磨以切断,这种具体行为,非常符合出身富家的三娘身份,充分体现了动作的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