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3:三湾潮
小区烟火

  □钟悦英

  我居住的小区早年位于城乡接合部,其实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区,只是一个没有规划、布局杂乱的建筑群。没有门房,没有物业,没有保安,像村落一样四通八达、进出自由。疫情期间,这里根本无门可守,有关人员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五六个路口封堵严实。

  没有设防,小商小贩自然可以大摇大摆出入。卖线面的、卖米粉的、卖麦芽糖的、卖蜂蜜的、卖甘蔗的、卖炊糕的、卖糯米丸子的……还有卖草席的、卖老鼠药的、卖蟑螂药的、卖穿针器的……还有收废品的、收鸭毛的、收旧报纸的、回收旧电器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不仅如此,小商小贩进入小区无所顾忌,亮开嗓子就高声吆喝,不仅嗓门大,而且抑扬顿挫,有腔有调。那个收旧报纸的女子,声音很脆亮:“be—lia—bei—bo——(报纸卖没?)”;那个卖麦芽糖的男子,吆喝起来中气十足“gɔ:—yiu——pang.bi(麦芽糖—蜂蜜)”,大老远就能听见。我想这么好的声音条件,要是学个声乐什么的,大抵不会差到哪儿去;那个收旧电器的,专挑中午时分,用高音喇叭来回吆喝,生生把人从睡梦中弹出来:而那个卖糯米丸子的女子更省事,干脆录一首《好人一生平安》,随自行车播放。久而久之,一听到这个曲子,我家孙子就嚷嚷着要吃糯米丸子。

  周围的居民基本上是征迁户。旧村改造给他们带来了福祉,原先破烂不堪的老屋、残垣断壁,如今都换成了高楼大厦的面积。每户人家多则几十套、少则两三套套房。纵横交错的柏油大路代替了弯弯曲曲的穷街陋巷,漂亮的步道沿着治理好的清亮的河流蜿蜒伸向远方。你可以发现征迁户打招呼的内容已经悄悄起了变化:你家几套呀?选房了吗?在几层啊?钥匙拿了吗?看房了吗?等等。已经很少有类似“吃了吗?”这样老套的招呼了。那种幸福的感觉毫不掩饰,像流淌的春风一样自然。

  不难看出,“农转非”不久的居民们完整保留了乡村的习俗。尤其是沿袭了频繁的“拜拜”活动。该村的寺庙也同样得到了安置。在新寺庙建好以前,村里搭盖了一个临时的,丝毫不影响“拜拜”活动。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元宵节、头牙、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外,还有初一、十五拜观音;初二、十六逢做牙;头福、尾牙亦隆重;元宵做头连轴忙。更有正月初九天帝生;三月廿三妈祖诞;六月初六土地公生;八月初三灶公生;二月十九观音生,等等,她们都要准备一通进行拜拜。因此,小区里时常响起鞭炮声。隔三差五就有女人们在楼与楼之间的空地上,做豆腐、炊发糕、做红团……她们架起几口大锅,用建筑工地废弃的木片、木块做燃料。七手八脚,劈柴的劈柴,烧火的烧火,提水的提水,磨浆的磨浆,过滤的过滤,蒸糕的蒸糕,叽叽喳喳,忙而有序。

  而柴火燃烧的烟火和蒸笼弥漫的香气,总是丝丝缕缕飘到我的窗前。这种遥远而熟悉的气息,令我莫名的欢喜,它让我想起了遥远的童年,想起了老家的袅袅炊烟,想起母亲蒸红团、蒸年糕时的情景,想起外公的“烧灰土”几天几夜弥漫着泥土和野草混合的烟火气息,想起了小时候看外公、舅舅、舅妈们做豆腐和磨锅边糊的场景,想起我童年时闹出的两个与做豆腐有关的笑话。有一次看到外公做豆腐,我搞不清外公到底是在做豆腐还是做豆渣,糟糕的是我把它问了出来:“外公,您是在做豆腐还是做豆渣?”众人哄堂大笑。还有一次,二舅在砍柴,准备烧火煮豆浆,不小心伤到手指,我居然跑过去很关心地问道:“舅舅,您的手指断了吗?”被疼痛难忍、哭笑不得的二舅对着我喝一声“滚!”吓得我赶紧溜之大吉。成人后每次回舅舅家,都有长辈说起我童年的这两个笑谈。

  小区的女人们时常在家门口腌咸菜、腌萝卜、腌鸭蛋、腌橄榄、腌黄梅、腌余甘……她们时常把切好的菜和萝卜晾晒在水泥地上。她们都是能干的女人,枇杷上市时自制枇杷罐头,菠萝上市时自制菠萝罐头,蘑菇上市时自制蘑菇罐头……闲暇时她们有时也在超市门口的小桌上玩牌;有时她们聚在楼下一棵龙眼树下聊天,七嘴八舌,甚是热闹。因此小区从不寂寞。

  小区楼与楼之间间距非常小,对面人家的说话声、炒菜声、高压锅的气压声以及各种饭菜的香味都能听到和闻到。煮饭时分,小区里一片厨房交响曲。平日,能看到窗户对面人家进出走动的身影;听到人家婴儿在月子里的啼哭;看到他们时常抱着孩子在窗口看风景;继而那个孩子能自己吃饭了;一晃眼,那个婴儿就长成半大孩子;再一晃眼,那个孩子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忽而有一天,这家子随孩子到外地去了,对面窗户便帘幕紧锁,没有了烟火气。

  虽然小区依然挤挤挨挨的。但小区外面的路打通了、改造了、拓宽了。不知不觉竟有了夜市。而夜市小吃弥漫的烟火味浓郁而麻辣,十分诱人。每次经过夜市,都是一种视觉的盛宴。烤生蚝、烤肉串、炒河粉,关东煮、肉夹馍、卤辣田鸡、凉粉、凉拌猪头肉、章鱼小丸子、鸡蛋摊饼、臭豆腐、万州烤鱼,还有各种各样的面食、包类以及饮品、切好的水果等等,人间烟火味,没有比这更浓的了。你会看到满满的一锅烤鱼,热腾腾地端上来,上面铺满了辣椒、花椒和姜、葱、蒜,香气扑鼻,食客围坐着,啤酒吹瓶,酒酣耳热,划拳助兴,怎一个爽字了得;那鲜美的烤生蚝,上面铺满蒜蓉,大姑娘小伙子们通常就在一张矮凳上吃着,又烫嘴又享受的样子……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烟火气息温暖了芸芸众生。我居住的小区,虽然老旧,甚至有些嘈杂,但却是无数百姓的寻常世相。居住几十年了,我把它视为第二故乡。新近读林海音的散文《秋的气味》,写的是一个秋天的黄昏,作者经过北京西单牌楼,先闻见街上炒栗子、烤肉和水果的香味,而后进店购买的心理感受,写作者整个过程的欣喜和欲望,想象着回到家,与家人共享的美好场景,普通而寻常。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无不蕴含着对寻常生活的哲学思考。而古诗里的:红炉温酒,青灯煨芋,饭香鱼熟……谁说日常烟火中没有诗意呢?饮食起居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平实的日常生活和琐碎的油盐酱醋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期待。让我们珍惜这个时代,珍惜这人间烟火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国内
   第A4版: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三湾潮
   第B4版:金融周刊
小区烟火
看戏的晚上
春,在清明(五首)
苦桃树花开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三湾潮B3小区烟火 2024-04-09 2 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