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瘟疫之夜》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最新力作。故事发生在1901年的明格尔岛,一个远离奥斯曼帝国本土的世外天堂,因为暴发瘟疫,昔日的“东地中海明珠”顿时成为人间炼狱。作者的着墨点自然不是瘟疫,而是瘟疫大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利益交锋及人性救赎,那暗夜里的救赎之光才是全书的主旨所在。
古老的奥斯曼帝国此时已走向末日,这个横跨亚、欧、非三座大陆的老大帝国,将在十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分崩离析。明格尔岛是作者虚构的,在鼠疫席卷而来的危急时刻,几个怀揣理想的热血青年趁时局混乱试图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带领岛上居民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第一主角卡米尔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卫兵,在时事的推动下,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阴差阳错成为一位受人爱戴的开国领袖。卡米尔是明格尔土著,使命原本是保护公主帕克泽。在瘟疫肆虐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为保护父老乡亲,他挺身而出,举起了独立的大旗,严格推行隔离政策,阻挡疫情,成为小岛统帅,不久即染病去世。宗教领袖谢赫继任统帅,取消隔离令,致使瘟疫疯狂传播。帕克泽在危急关头走上前台,一个原本不谙世事的公主为解救明格尔人民,快速成长,被推举为女王。
面对疫情,明格尔民众的犹疑、抵触、抗拒、认命、顺从、反思等情态,决策者对隔离、治疗等防疫政策的不同认识,左右着明格尔岛的抗疫走向。隔离——放开——隔离,明格尔岛防疫政策的变化,恰是人类面临疫情时的真实反应。瘟疫、感染、确诊、病例、疑似等耳熟能详的词语,让《瘟疫之夜》更贴近当下的现实。瘟疫是突然降临的灾难,也是折射现实、折射人心的镜子。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不同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立场、利益、地位、阶层与民族。帝国卫生机构负责人邦夏四处奔波、企图解决小岛危机,却不知自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了君主手中一颗被抛弃的棋子。明格尔岛的负责人萨米总督在疫情肆虐之际,考虑的不是百姓的安全,而是如何握住手中的权力。帝国不受待见的公主帕克泽及其丈夫努里和她的侍卫卡米尔,是广大民众的代言人,灾难来临时,选择站在普罗大众一边,面对死亡时毅然挺身而出捍卫生命的价值,为救苦救难积极奔波,不惧牺牲。正如新冠疫情中那些奋不顾身的逆行者,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暗夜里的光芒,也是这个世界充满温暖与感动的希望所在。
帕慕克的文字好比波斯的细密画,《瘟疫之夜》继续发扬了他从容细腻的风格,对人物性格、行为及动机等方面的塑造都很出色,对情节的架构、立意与设计,互相交织,终于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