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小时候,生活艰苦,都以节约为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口口相传,人人践行。我上初中时,还经常穿打补丁的袜子,外公外婆的外衣上更是常见大小不一的补丁。
渐渐地,生活所需不再稀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对勤俭节约的意识开始淡薄。或许是穷怕了,如今大家对物品好像有种“报复”的心态。下馆子,不多点些菜、不剩点儿东西,似乎就觉得不大气、没面子,担心遭受旁人的异样眼光;垃圾桶里经常堆满各种被丢弃但依然能用的物品;以前扔掉一件东西的理由是“不能用”“损坏了”,现在一句“不适合”“不喜欢”就随意扔掉……这很难说不是一种浪费。
如今,大家对惜物的态度已发生反转,惜物在一些人眼中不再是令人称赞的品行,反而有时会被诟病。
结婚时,我家买了张双人布艺沙发。五年来,沙发被小儿涂上各种颜色,但并不影响使用。每次客人来,总有人问为何不换一个新的,或委婉地开导我,生活不要太节省。起初,我都会说:“还能用,没有必要更换。”可换来的却是对方捉摸不透的眼神,抑或再次“好言”相劝。慢慢地,他们再问时,我只好回答:“正准备换呢!”但我就是想不明白,一件还能用的旧家具,为何非要换掉?
乡下一个堂叔进城,我尽地主之谊带他玩了两天,自我感觉招待还是比较得体。没料到,几天后母亲打来电话,说堂叔回去跟村里人讲,我在外混得不怎么样,连着几天都是穿同一套衣服。我哑然失笑。两天的招待,吃住都没有问题,却因一件旧衣认定了我的生活状况。这未免太片面了吧?
一个朋友也曾开玩笑:“都像你这样,一件衣服穿几年,那服装店早倒闭了。”我想,惜物与发展,应该没有逻辑关系。惜物不会阻碍发展,发展也不是靠浪费的陋习换来的。世间万物皆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懂得惜物的人,内心一定是柔软的、慈悲的。珍惜自然的馈赠,珍惜彼此的劳动,珍惜自己的选择,惜物就是积德纳福。不管什么年代,惜物都是优良品德,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