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指上云端办理门牌”案例入选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编制的《“乡村著名行动 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选编》,作为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广。
打开“惠民宝”App,找到“二维码门牌”图标,点击进入办理界面,即可自主申报门牌地址。数据提交成功后,还能在“申请记录查询”栏里,随时查看申请进度。我市推出指上云端办理门牌举措,实现从“网点办”向“家中办”、“纸上办”向“指尖办”转型。
市区划地名和勘界工作中心主任陈一晖介绍,地名作为一项民生基础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我市探索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以“云上+地上”推动乡村标准门牌设置,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市民政局联合公安、数字办共同推进二维码门牌地址在全市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推动门牌地址“云服务”全面铺开,解决群众办事堵点。
二维码门牌地址管理系统依托市数字办“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我市公安部门的“地址库”,让门牌地址业务办理无缝对接。基层公安派出所收到系统地址申请后,即派民警上门核实群众房屋、地址的具体情况,后流转至民政部门。乡镇民政部门依系统申请和派出所核实情况进行地址编制,由县(区、管委会)民政部门审核后推送给同级公安部门生成二维码地址,最后回流至县(区、管委会)民政部门进行制牌。
群众扫一扫“二维码”门牌,便可知悉房屋的标准地址名称,点击便可导航至目的地。二维码赋能地名标志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激活了乡村地名的“神经末梢”。
从民政部门制作安装门牌,到派出所进行定位、采集和汇聚,再由市数字办将地名地址数据融入“全市一张图”,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升级了乡村地名采集入库和地名信息共享服务,便利群众出行,带动乡村旅游。
下一步,我市地名主管部门将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拓展服务为重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智慧门牌”便民、为民作用,推动地名公共服务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助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