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2:要闻
~~~我市多举措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
~~~我市这一经验好做法在全国推广
~~~“仙作红木共享交易平台”加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
~~~
“棕衣之乡”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蓑衣制作技艺历久弥新——~~~
~~~
~~~
“棕衣之乡”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蓑衣制作技艺历久弥新——
老手艺编造新“潮品”
  图为广山村村民在制作艺术蓑衣。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一片棕叶、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就能变幻编制出古时“雨衣”──蓑衣。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现代雨衣,蓑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蓑衣制作技艺依然历久弥新。

  广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棕衣之乡”,代代流传蓑衣编织技艺。去年7月,这项棕制品制作技艺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广山村,家家户户门首或墙上都高挂一件精巧的“缩小版”蓑衣,用于趋吉保平安。

  沿着石砌巷道,来到一间石头房,“守艺人”柯玉科正将棕片筛选分类捋齐。一桌一椅,剪刀细针,就是他的工具。编、折、撕、拉、绕、穿、刺……他熟练地除去棕片上的碎渣,用长长的棕衣针穿起棕线,再用剪刀修齐。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经过一弯一绕、一重一叠,呈现出一件件精巧的作品。

  柯玉科是柯氏家族第四代棕制品工艺传承人。30多年来,他凭借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艺,将一片片棕片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棕制品。像柯玉科一样,村里的老人,都会制作棕制品。其中,70岁的黄秀云主要编织艺术蓑衣等挂件装饰品。

  凭着这项老手艺,老人们也能“接单”做生意。他们或走村串户上门量身制作,或开设作坊加工,售卖棕扫、棕笔、棕丝蒲团等传统手工艺品。近年来,老手艺发展为新时尚,拓展出编织艺术蓑衣、棕丝拼画、棕丝饰品等文创产品,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富人睡棕垫,穷人睡草垫”。风靡古代的棕丝床垫流传至今。在手艺人徐炳义的家中,几名村民熟练地在棕纤维上穿针走线,几番操作下,棕垫就初具模型。他们手工编织的棕垫透气好、经久耐磨、天然环保,虽然产量较少,但成为消费者争相抢购的网红产品。

  在信息化、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广山村的棕制品手艺人对接时代需求,用他们的巧手诠释了坚守的价值。这些手工棕制品里藏着他们的匠心与智慧,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脉的延续。

  林娇容 林亦霞 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国内国际
   第A4版:新闻沙龙
   第B1版:产经
   第B2版:城厢观察 教育
   第B3版:天平 晚晴
   第B4版:卫生
健全人才安居体系
指上云端办理门牌
买红木产品享受补贴
图片新闻
老手艺编造新“潮品”
妇女骑车摔倒被压 公交司机停车相助
新闻点击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要闻A2老手艺编造新“潮品” 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