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人以仁心为炬、以技术为刃,照亮患者的生命之路。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骨科与神经康复科主任张朋正是这样一位“追光者”——从骨科到神经外科,从新疆到福建,从临床到科研,他以“多面手”的卓越姿态,在脊柱脊髓、三叉神经痛及脑积水等疾病的治疗中,书写着医者的信仰与担当。
相信光
以匠人之心,拓生命之路
2011年,张朋从新疆医科大学骨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带着对医学的赤诚,开启了他的从医生涯。在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骨外科的5年磨砺中,他精雕技艺,从创伤骨折到脊柱脊髓疾病,每一步都沉淀着对生命的敬畏。2016年,他加入筹建中的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成为医院骨科与脊髓脊柱专业的拓荒者。
面对复杂的脊柱脊髓疾病,他融合骨科与神经外科的精髓,应用“显微技术+神经功能监测”,在椎管内肿瘤、脊髓栓系等疾病手术中,既能精准清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做到真正的“微创、安全”。曾有一位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因下肢疼痛无力、遗尿辗转多地求医无果,张朋通过显微镜辅助手术,在毫米级的神经丛中找到“真凶”——脂肪化的终丝,最终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他说:“脊髓是生命的传输线,容不得分毫偏差。”
追逐光
以创新之术,破“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患者常因剧痛不敢进食、洗脸,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医院在省内率先引入“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技术,以微创方式替代传统的开颅手术破解难题:手术仅需10余分钟,在患者嘴角穿刺针眼大小的创口,用球囊精准压迫痛觉神经,术后即刻缓解疼痛。一位饱受疼痛折磨十余年的李阿姨,术后摸着面颊哽咽道:“张主任的‘神针’,让我重获新生”。
在脑积水及颅内感染治疗中,他师从神经外科权威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林志雄教授,在林教授的教导下,针对颅内感染治疗难度大、疗程长、预后差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改良手术方式,从脑脊液引流的管理到抗感染方案的制定,层层把关,让许多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成为光
以仁爱之德,铸医者之魂
医术是根,医德是魂。张朋常说:“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他坚持“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打破“先手术、后康复”的传统模式,让术后患者在病床边即开始超早期康复训练,为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争取黄金时间。一位因车祸导致“颅内出血、下肢开放性骨折”的群众,经他多次分期手术和全程康复介入,不仅没有遗留肢体偏瘫、保住了肢体功能,还重返了工作岗位。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医院院长林志雄时刻告诫医务人员的院训,张朋亦是将之刻入骨髓。每台手术前,他必亲自整理患者影像资料、制定手术方案及预案;手术无论多晚,都要回顾手术视频,复盘手术细节。这种严谨,源于他对导师——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林志雄教授理念的传承,也源于他对“医者使命”的坚守。
光之所向
以学术为翼,攀医学之峰
从临床到科研,张朋始终步履不停。他带领团队发表SCI及国内核心论文7篇,获批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继续在脊柱脊髓疾病和脑积水的基础研究中深入探索。2024年,他荣膺医院“学科带头人后备青年”,成为医院青年医师的标杆。
“医学没有边界,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这是张朋医生的信念,也是他传递给团队的火种。如今,他正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更多年轻医生,让“三博之光”照亮更远的地方。
从相信光到成为光,张朋用14年的坚持,诠释了何为“锲而不舍”。在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这片沃土上,他既是患者眼中的“生命守护者”,也是青年医师心中的“模范先锋”。未来,他将继续以刀尖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医学的星空中,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蔡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