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阴雨过后,迎来了灿烂的阳光。这天,我们趁着天气好,驱车来到东海镇东海村,随养殖户王锦国出海收海带。
去往码头的路并不好走,无数细碎的海蛎壳铺在地上,形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只是味道有些不好闻,我不由皱了皱眉。“那边有养殖生蚝的,撬开的壳有些就堆在路边。车来车往的,就压出一条路来。”王锦国笑着说,“你们肯定闻不惯,我们都习惯了。”
王锦国今年48岁,是宁德霞浦人,十余年前,他和几个老乡来到东海村,包下了一片海域养殖海带。
海带是餐桌上的常客,不论是鲜食还是深加工产品,均以其美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百姓喜爱;而莆田海带更是养殖鲍鱼、海参、海胆等的天然饵料。东海镇地处湄洲湾畔,依山面海,南濒湄洲湾内海,与秀屿港隔海相望。这里的海域风浪小、不淤不冻,适合海带养殖,吸引了不少外地养殖户。
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海边,停下车。道路两旁的空地上铺满了海带,不少工人正在翻动着,确保晾晒均匀。王锦国说,新鲜海带从海里打捞出来后,首先要挂在海中的养殖杠上进行第一轮晾晒,再运到岸上进行第二轮晾晒,才能上市销售。
当天下午,我们要出海,将已经晾晒过一轮的海带收回来。
再往海边走了5分钟,我们便到了码头,这里整齐停放着十余艘工作船。近几年,东海村党支部带领着村干部和村民,整理出一片码头,养殖户们的船有了停泊的港湾,虽然不大,却让他们有了“家”的感觉。
“再过20分钟就涨潮啦,海水漫上来,我们就可以出发啦。”王锦国指了指近海的滩涂介绍,老渔民不需要借助现代设备,长年累月的经验就能告诉他们涨退潮时间,与网络上的潮汐表相差无几,甚至更加准确。
上了船,王锦国便开始检查船上的装备,柴油、饮用水、钩杆、镰刀……,少了哪一样都会给劳作增添麻烦。这时,其他出海收海带的养殖户也上了旁边的几艘船。大家相互打着招呼,有说有笑地准备着出海的物件,等待海水漫上来便可出发。
16时28分,船只排着队出海。十几分钟后,我们便来到了王锦国承包的海域。他负责把控船只方向,苏雄贵等3个霞浦老乡负责将海带收到船上。海面上,数以千计的养殖杆整齐划一地延伸向远方,海带挂在距离海平面上两三米高的地方,傍晚金红色的柔光洒在上面,照得上面的盐粒闪闪发光,恰似千亩碧绦化“金”带。
我们的船只靠着杆前行,一个人用长钩将挂在杠上的海带取下,另外两人则熟练地将海带收回船上,船身随着潮涌轻轻摇晃,我有些站不稳,苏雄贵等人却如履平地,手上的节奏与浪涛的韵律奇妙地合拍。
苏雄贵问我要不要体验一下收海带,我兴奋地站到他们中间,加入这条“生产线”的劳作。养殖绳上种满了海带,虽然不如新鲜的海带重,但是分量也不轻,三四个壮汉也得下大气力才能将绳子扯下。一元硬币粗细的绳子上不仅缠满了海带根系,还有些细碎的贝壳碎片,再加上绳子本身的质地坚硬,没扯一会儿,我的手就生疼,动作也慢了下来。
收完6排养殖杆上的海带后,我们启程返航,与我们一同出发的船队也陆续驶回,大家收割的海带在船上堆成了一座小山。潮声里,王锦国和伙伴们的说笑声混着几声海鸟的啼鸣,苏雄贵坐在“海带山”上,冲我们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几个闽东汉子在莆踏浪廿载,咸风盐沫写就山海经,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千亩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