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2:城厢观察 教育
山水之间画卷美
——城厢区深耕乡村振兴绘就共富新图景
  灵川镇天顺利邦智能化蛋鸡项目。

  农业专家深入常太镇,现场教学。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许晨昕 文/图

  城厢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建设,“点绿成金”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探索出城乡融合新路径,奋力书写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

  乡村振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写意画卷,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城厢区聚焦乡村振兴,立足资源禀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率先在全市完成15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城厢区坚持因村制宜,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拓展增收空间,持续增强村集体的发展活力。

  该区还开展“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上水平,推动组织联建、产业共兴、多元共治,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为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引领 乡村振兴加速跑

  连日来,城厢区组织专班深入基层,围绕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开展全面检查评估,全力推进“千村引领示范、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落地见效。

  在灵川镇桂山村,验收组细致核查田园童梦嬉溪研学项目。该项目融合农耕文化体验、田园生物多样性观察、田园植物科普及数字交互体验等内容,构建沉浸式乡村研学场景。

  在灵川镇柯朱村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验收组深入了解现代化高效率养殖鸡舍建设规模,从带动效应、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等维度展开评估。项目通过“建设+运营+产业带动”模式,为村民搭建起多类型、多层次的就业平台,让年龄偏大、技能有限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项目成为此次验收的关键环节。华亭镇后塘村6.5米宽的吴厝机耕路硬化工程顺利完工,同步优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城厢区深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在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成果初显。华亭镇园头村研学基地提升工程、配套设施工程,埔柳村乡愁记忆馆、文化公园提升工程等项目逐一接受验收。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立足实际,讲求实效,高质量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在深入华亭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城厢区委书记郑松青强调,2024年,城厢区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经过一年建设,总投资1400多万元的15个项目全面完工,在全市率先完成创建工作。

  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每一个项目都似精心落笔的墨迹,晕染出生机与希望。城厢区积极探索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因村制宜 集体经济焕生机

  盛夏,华亭镇五云村官帽山公园迎来一波波游客。他们在游泳健身基地休闲放松,在农家乐享受美味菜肴,在采摘基地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十分惬意。

  近年来,该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80万元,以官帽山休闲公园为中心,配套建设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路。2024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11242元提高到31252元,村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

  无独有偶,华亭镇油潭村立足本村龙眼产业优势,流转整合闲置土地,向上争取22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成配套冷冻库、烘干设备等现代化龙眼产业加工园区。今年,该园区以年租金15.2万元成功出租,村财收入大幅增长,带动村民就业并促进龙眼产业链升级,形成了“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共赢模式。

  激活“造血”功能,乡村才能“强筋壮骨”。去年,城厢区专题研究制定了《城厢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区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7个镇街,全覆盖调研指导村集体发展情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因村制宜,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拓展增收空间,持续增强村集体的发展活力和水平。

  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才能带动村民致富。城厢区充分挖掘闲置山林、校舍、滩涂等闲置资产资源,采取对外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2024年以来,全区共盘活资产资源122宗,年增加集体收入1000多万元。

  村村有一样,村村不一样。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清龙介绍,常太镇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行动,与省农科院合作,在松峰村、岭下村集体流转果园建立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三月白、香妃等枇杷新品种,创建“常太枇杷”“圳湖枇杷”等品牌,全镇枇杷产业链产值突破4.5亿元;华亭镇组织埔柳等8个村建立“片区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龙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共富桂”片区村集体每年增收超300万元;灵川镇下尾村、东进村、书峰村、西墩村和东海镇东海村、西黄村、蔡厝村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成立“有渔粮”片区党委和“聚禾蛎”片区党委,通过整合盘活滩涂和海域资源发展海产品养殖产业,村均年收入近百万元。

  “土专家”人才库和培育市场主体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添动能。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乡村人才1776人,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其中省级4家;家庭农场130家,其中省级10家。2024年,全区9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48.84万元。

  以强带弱 共同富裕路更宽

  6月的阳光洒在灵川镇硋灶村知青农场上,一场关于“光”与“养”的振兴变革正在这里发生。该农场面积1300多平方米,长期以来一直闲置。今年,硋灶村与霞林街道坂头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后,准备盘活利用知青农场。

  硋灶村党支部书记林杰介绍,双方将合力在这里落地一座智能化禽类养殖场,打造“棚顶发电、棚内养殖”的立体种养模式,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多万元收入。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在华亭镇后枫村,3亩闲置边角地将引入结对共建的霞林街道顶墩社区的资金,打造标准厂房。昔日的闲置地有望变身“致富园”。

  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以组织之力聚发展之势。今年,城厢区部署开展“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在全区范围内精选10对村(社区)跨镇街结对,由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强村帮带无产业支撑的弱村,共同筹划产业增收项目20多个,预计村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强村带弱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并非简单“挂牌子”“凑班子”,而是真正从组织、人才、机制等方面入手抓统筹,实现党建联抓、资源联享、项目联建、治理联推。

  城厢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城厢区由强村作为联建主村,牵头制定联席议事、联办党日、党课联讲等共建计划。推行强村与弱村党组织书记双向挂职副书记机制,通过实践帮带,提升弱村党员干部的乡村治理和产业带动能力,并辅以“月调度、季拉练”联动举措,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目前,城厢区10个弱村均已实现至少1个共建项目落地,预计年内基本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或有产业支撑。

  6月13日,城厢区与省农科院举行科技赋能推进乡村振兴合作签约仪式,为城厢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

  眼下,城厢区正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山水之间,流动画卷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国内国际
   第A4版:专版
   第B1版:产经
   第B2版:城厢观察 教育
   第B3版:天平 晚晴
   第B4版:卫生
山水之间画卷美
我市中小学“校园餐”投诉、奖励机制出台
“数链育德”引领教学变革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图片新闻
挥拍竞技展风采
图片新闻
传播科学思想 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简讯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城厢观察 教育B2山水之间画卷美 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