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卢仁龙曾多次来过莆田,对莆田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有着独特而深入的理解。新闻沙龙上,他分享了他对莆田御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的独到见解。
卢仁龙首先表达了对莆田这座东南海滨历史文化名城的敬意。他指出,莆田不仅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符号,更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御史文化作为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历史上,莆田孕育了246名御史,这一数字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卢仁龙认为,莆田对御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有效梳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代莆田人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有力支撑;拓展和丰富了莆田作为享誉遐迩文献名邦的深刻内涵,是对打造莆阳文化标识体系的重要补白、浓墨添彩。无论从中华文化全局视野来看,还是区域文化纵向对比,莆田的御史群像都不愧为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丰碑。
御史作为古代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职责是清正廉明、制约纠察官员。御史不仅要在清正廉明上率先垂范,督导官僚群体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御史文化是莆田固有的文化传家宝,也是莆田人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身份。他们以实干精神为历朝历代的各级权力机关安装防护栏,而不仅仅是自己建功立业、研学著作,展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
卢仁龙分析,御史群体的产生与莆田的科举文化密切相关。“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千百年来,莆田人一直注重教育,历史上,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从政的莆田人很多,自然成为御史的人也就多。同时,福建作为理学的故乡,其思想文化体系对御史群体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御史们以理学为指导,严格按理学家的素养行事。为官与为学的结合,塑造了莆阳御史们的品格。
卢仁龙提到,古代人异地为官,退休致仕归乡。一代代的御史告老还乡,将为官的正气与清廉之风带回故乡莆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族后代与乡邻百姓,形成了莆田独有的御史文化地图。在莆田各地,至今还保留着御史街、御史大夫第等历史遗迹,它们不仅承载着御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塑造了莆田人的道德基因,这是莆田人足以为傲的地方。
这种文化的传承并非仅限于少数成功者。读书致仕的成功者成为家族的骄傲与典范,他们将一生的追求与实践寄托于后辈。后辈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务农者,都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薰染成习,景从不已,潜心守护,浸浸然成为家范。“以文化人,这既是莆田人的福分,也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卢仁龙谈及,每次来到莆田,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祖辈们的德业与成功,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种家风与基因的作用,是莆田科举之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创造性地传承、传播御史文化,让御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卢仁龙指出,御史文化不应只是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历史遗存,更应成为新时代莆田城市精神的重要标识。他以自己家乡湖南谢振定的故事为例,提到当地通过编排湘剧《御史烧车》成功传播御史文化的经验。他认为,要以更具创意的方式,将御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通过艺术形式,既振兴地方文化,又展现先辈风采,让御史文化传统“活起来”。
“莆阳御史文化馆应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内外的文化高地。”卢仁龙认为,一方面,要切实向下扎根,让御史文化精神成为莆田大地的新追求,使之焕发生机、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要向外向上拓展,将历史与当今映照,文脉与廉脉贯通,让世人广为知晓并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