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纪录片《蔡襄》不仅展现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人格高洁的形象,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新闻沙龙上,历史人文纪录片《蔡襄》执行总导演郭江山发问:当历史照进现实,作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符号,蔡襄能为当代带来怎样的启示与价值?
纪录片《蔡襄》共分六集,每集25分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政治理想、廉政建设、民本情怀、农艺贡献、经略沿海、书法艺术六大主题,呈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农艺家和书法家蔡襄的多维人生。
“对于蔡襄的文化人格和当代意义的理解,直接决定纪录片的选材。蔡襄‘民本、任贤、吏治、德治、教化、监察’的廉政思想与‘忠国惠民’的文化精神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郭江山称,纪录片《蔡襄》创作伊始,便将蔡襄精准定位为“道统与信仰的守正者”,以此奠定全片基调。六集内容分别聚焦蔡襄的不同侧面,但始终以其“文化人格”为精神内核,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历史人文纪录片的使命,不仅是讲述过去的故事,更要让观众从中看到现实的意义。”郭江山说,蔡襄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道”的坚守、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对民生的关怀,始终是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在郭江山看来,蔡襄最令人动容的特质,是他对“道”的坚守。这种“道”,是儒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是士大夫必须恪守的道德底线。
纪录片中,蔡襄三次弹劾宰相吕夷简、晏殊、陈执中,并因礼制问题拒绝为宋仁宗宠妃的父亲撰写碑文。郭江山说,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以道事君”的体现。
“蔡襄所处的士人群体,对时代有着积极的改造愿望,渴望让所处的时代更加美好,而蔡襄无疑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郭江山说,长期以来,公众对蔡襄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书法家”或“洛阳桥建造者”的层面。蔡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其实干精神与卓越才能在当时社会显得极为突出。以蔡襄为代表的北宋优秀士大夫,笃信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任人唯贤。他们身体力行、勇于担当,积极探索经邦济世、强邦富民的道路,这种精神在每个时代都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郭江山说,蔡襄出身农家,深知百姓疾苦。纪录片中,民本思想作为核心主线,贯穿于蔡襄的诸多行为与举措之中,无论是治理水患、教化百姓、主持修建洛阳桥,还是撰写《茶录》《荔枝谱》,其背后的根本支撑皆为民本思想。
郭江山特别提到,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他建桥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出行难题。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蔡襄的精神与事迹对当代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为领导干部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与行动指引。”作为该片的执行总导演,郭江山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与当下时代的对话,从来不是简单的回溯,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呼应。蔡襄的廉政思想,与当下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契合,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纪录片《蔡襄》在立意上十分关注蔡襄思想的当代意义与深远价值,力图展现古今贯通的文化价值和人格操守,既守护我们的“根脉”,又呼应当下,直面时代。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未来。郭江山说:“当历史照进现实,蔡襄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我们希望观众不仅能了解蔡襄的一生,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