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4:纪实
西天尾扁肉

  □陈红姐

  西天尾扁肉是莆田特色小吃中的一种,也是在外的莆田游子皆知的一张西天尾美食名片。

  西天尾扁肉,我个人认知里最出名的是开在西天尾市场边上的“富二代扁肉”店。这家是我同学大哥开的。我同学的父亲是“扁肉富”,所以“富二代扁肉”的富字是有来头的。

  我小时候经常去同学家玩,对“扁肉富”印象深刻。那一碗一毛钱的扁肉汤,8个扁肉加上两根韭菜和几滴生姜油,香味飘满整条街巷。

  20世纪60年代末,我和“扁肉富”的两个女儿经常在一起玩儿。如果上课前她们还在家里帮忙包扁肉,我就会去她们家等。有时等久了,同学的奶奶就会拿出一块“油渣”给我吃,那香味至今想起来还会口舌生津。

  同学告诉我,每天凌晨四点,她家案板便响起“咚咚咚”的捶肉声。新鲜的前腿肉放在砧板上,她大哥紧握木槌,手腕翻转间,如铁匠铺抡锤一样捶打肉。锤肉不是用蛮力,需顺着肉的纹理起落上百次,直到红肉变成粉白肉泥,柔软黏糯。她二哥则在一旁备妥木薯粉,待肉泥捶好,便撒在案板上,擀面杖在掌心旋转,推、压、碾、转,肉泥与粉逐渐咬合,化作一张透明的“纸”,薄到能透出案板的木纹,举起来对着晨光,竟能映出窗棂的影子,这便是“燕皮”了。

  包扁肉也是一门指尖艺术。我同学9岁时,就能坐在矮凳上,左手托燕皮,右手用一根筷子挑肉馅,然后拇指一推,食指和中指一捏,燕皮边缘自然翻卷,宛如燕子展翅欲飞。讲究的人家会在馅料里拌入炒香的野生虾皮,剁馅时,刀刃与砧板碰撞出“哒哒”声,混着葱花撒落的“簌簌”响,构成清晨厨房里的交响乐。

  这套工序曾是“扁肉富”手工制作扁肉的“晨光仪式”。如今听来,竟像被岁月打磨过的老唱片,每一道划痕都刻着手工时代的温度。

  制作扁肉馅各家有各家的秘方。西天尾汀林村也有好几家靠卖扁肉维持生计的人家,其中有春风的爷爷九柄,丽红的父亲石头钻,回云的儿子阿伯兄弟,还有住在“后厝陈”的祖来,这几家都是西天尾最早挑扁肉出去叫卖的货郎担。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西天尾,街上卖扁肉的小摊位也逐渐多起来,其中亚莺扁肉店就是那个时候开张的,从小店发展成大作坊。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同学梅英从供销社下岗,本想到鞋厂当管理员,结果家人推荐她去西天尾学习包扁肉。梅英通过“扁肉富”女儿阿梅和石头钻的女儿传授制作扁肉的工序后,不久就在西天尾市场摆摊卖起了扁肉。后来,她又去城里北市场摆摊卖起这道家乡味扁肉。

  如今,西天尾扁肉已销往海内外。我的侄女陈静在后黄社区经营“媓后牌”扁肉,深受游客欢迎,成了网红食品。

  我在厦门带孙女,每次节假日回到娘家,总不忘买上几盒西天尾扁肉,儿子和孙女最爱吃。锅里的扁肉浮在汤中如飞雁,热气模糊了我的眼睛,却清晰了记忆中的老街道。如今,街上的老店早已拆迁了,而西天尾扁肉,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国内国际
   第A3版:看点
   第A4版:纪实
暑期打工:既要“避坑”更要“填坑”
短剧
西天尾扁肉
图片新闻
儿时捕蝉
大暑
“双抢”时光
热浪中,变压器换新“上岗”
筑牢电网迎峰度夏安全防线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纪实A4西天尾扁肉 2025-07-19 2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