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8月3日,在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实践队发现至少5口清末夯土靛池。这些“活化石”为莆田作为千年“建青黛”主产地提供了实证。
这是该校实践队第三次深入四黄村开展青黛非遗传承调研。实践队对12个自然村、30余处靛池群进行全面“体检”,旨在守护省级非遗“青黛提炼技艺”与市级非遗“青黛印染技艺”。调研显示,四黄村现存240组靛池中,51组已荒废。
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碧红介绍,靛池是青黛染料生产的关键设施,传统池体呈圆形锥底结构,直径多介于1.8—1.99米。2000年前后,当地曾广泛种植马蓝草并使用水泥砖砌靛池,而此次发现的夯土靛池证实了书峰乡青黛种植的悠久历史。
“这些农耕遗产正面临消亡危机。”实践队指导老师袁华斌说,四黄村昔日存在“家家制靛”盛况,靛池存续直接关系非遗技艺传承,亟须采取系统性保护措施。
目前,实践队已完成全域靛池普查,划出保护范围,并提出可持续保护方案,为书峰乡青黛产业振兴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