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曾铮滢)3月中旬,涵江区人民法院发布产品责任纠纷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为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维护良好的消费环境。
去年4月,徐某某在某购物平台购买了一台价值1415元的电子手表,优惠后实际支付1406.46元。徐某某收到产品后,通过产品官网查询产品序列号发现,该产品的保修期仅剩一年。徐某某认为该产品为二手产品,于是与卖家及购物平台协商,但协商未果,且购物平台关闭了该纠纷单。随后,徐某某将卖家诉至法院。
涵江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该产品存在提前激活使用的情况,属于二次销售,可能存在安全等质量隐患,侵犯了徐某某的合法权益。法院依法判决卖家退还徐某某货款1406.46元,并支付赔偿款4219.38元;同时,徐某某应退还卖家涉案产品。
法官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合法渠道购买产品,并注意留存购物凭证、商品包装、宣传资料、商品实物等证据,以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