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唐淑婷 郑林倩 文/图
春和景明,摘尽枇杷一树金。近年来,城厢区常太镇枇杷品种不断“上新”,并围绕枇杷做足新质生产力文章,延伸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一颗颗小小的枇杷,为乡村振兴赋能。
春风拂过山山水水,带来了暖意,也吹红了枇杷。
城厢区常太镇作为“中国枇杷第一乡”,在全国率先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亿元。
在此良好发展态势下,常太镇深入贯彻落实城厢区委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和“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制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链条完整、融合发展的枇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6年度),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三项工作,将“东圳精神+产业经济+合作社联农带农”融入区域公共品牌之中,以国家产业强镇项目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落实,为乡村振兴铺设了一条富有成效的“丰收之路”。
开春上新 优化产业结构
春意融融,在常太镇岭下村,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映入眼帘,成片银白色的套袋包裹着果实,如雪花覆盖在山头。村民们穿梭在枇杷林中,手持剪刀忙碌着,挑着一担担丰收的果实,沿着山路蜿蜒下山,成为春日里最美的风景。
早在3月初,常太镇的“三月白”特早熟枇杷便迎来收获期。“这个品种口感甜柔,入口即化,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常太枇杷联合社理事长、岭下村党支部书记陈敏介绍,“三月白”枇杷是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特早熟白肉枇杷新品种,由白肉枇杷和早钟枇杷杂交而成,果肉较白,口味酸甜,品质远超传统枇杷,成熟期早,深受市场青睐。
2019年,该村引进白肉枇杷种植,“三月白”在山水间茁壮成长。经过几年的推广种植,“三月白”种植面积已达800亩,占全村枇杷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目前,市场销售价格高达120元/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村里已引进18个优良白肉枇杷品种,为枇杷改良换种6000多棵,每年为村民增收300万元。
作为“枇杷之乡”,常太镇枇杷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前多为黄肉枇杷,近几年,引进白肉枇杷,目前黄肉枇杷与白肉枇杷的品种结构比例为1∶2。白肉枇杷等新品种的经济效益是传统品种的4.5倍,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这得益于近年来常太镇重新系统规划品种布局。常太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林梓航介绍,镇政府与省农科院、市农科院、莆田学院以及各类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并聘请全国枇杷领军人物林顺权、郑少泉,深入调研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果品特性、产业发展等因素,启动改良换种“万亩计划”,为全镇枇杷发展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该镇还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绘制详细的改良区域分布图。在库区南麓的长基、岭下、洋边村规模推广白肉枇杷种植;在莒溪片区示范推广果形大、品质优、丰产稳产、错峰成熟的优良品种;在东青片区推广耐寒耐储存的枇杷新品种。同时,研发筛选品质优良的特早熟、中熟期、晚熟期白肉枇杷,果期从每年3月初持续到5月底,填补市场空白期,形成丰富且层次分明的品种结构。
下足功夫 助力提质增效
3月18日,城厢区与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对接会召开,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聚焦果树品种改良等核心议题,耐心解答,一一回应。
围绕枇杷,做足“文章”。城厢区还邀请省、市科技特派员、枇杷种植能手、“土专家”扎根田野,通过理论教学、实地观摩、实践指导等方式,为枇杷种植户传授枇杷嫁接、化肥减量增效、病虫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助推枇杷产业提质增效。
3月21日,枇杷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培训活动在城厢区可乐家庭农场举行,“莆华白”“白玉”“中白”“香妃”等新品种让人大开眼界。轨道运输机让原本繁重艰辛的运输工作变得轻松高效,大大提升了果园的运营效率。此外,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的创新手段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其巧妙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保障了果实的绿色安全,还维护了果园的生态平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传经送宝”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常太镇的枇杷也越来越甜。结合东圳水库水源保护地生态环保要求,城厢区制定了常太枇杷质量标准与分级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去年以来,常太镇对全镇4000亩果园实行灯光诱杀、粘虫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措施。
此外,该镇还推动枇杷鲜果和加工品全面接入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小枇杷承载着东圳之畔的大梦想。眼下,常太镇以标准化示范果园为主线,在现有10个枇杷种植示范果园和2个绿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基础上,扩大示范果园面积至2000亩以上。推动枇杷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升级,整合岭下、松峰、洋边、照车、山坑、利车6个村级合作社及1家省级龙头农场,成立常太枇杷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聘任3名讲政治、懂运营、长期从事枇杷种植采购的年轻村党支部书记为职业经理人,探索科学模式,打造共富工坊,带动成员和农户走出一条联合合作、多方共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做足文章 小枇杷旺人气
“怎么分辨枇杷成熟了没有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枇杷的品种是怎么嫁接出来的吗?”3月上旬,城厢区筱塘小学博物社团学生来到常太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枇杷成熟以来,各类研学、劳动实践活动在常太镇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和家长们一起走近枇杷林,感受这个季节的美好。
围绕“一颗枇杷”做足“文章”,树立常太枇杷的新标杆。林梓航说,该镇在规模化推进枇杷改良的基础上,坚持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发展枇杷深加工,延长枇杷产业链,生产枇杷花茶、枇杷酒等产品。依托直播带货、枇杷宴等活动打开销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注册了“常太枇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推出“常太枇杷”“圳湖枇杷”品牌,在同类产品中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和“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
东圳水库碧波荡漾,映照着一颗颗“黄金果”铺就的致富路。近年来,常太镇将发展方向锚定在农旅融合领域,积极规划农旅项目,致力打造集赏花、摘果、农事体验研学、主题党日活动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旅游。
该镇布局游览自然风光、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生态家园、体验现代农技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九龙谷景区、东圳水库、马院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水库移民村岭下等多个景点,发展以枇杷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养生疗愈、研学团建等新业态,实现农产品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推动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该镇系统塑造品牌符号体系,通过深挖东圳文化、常太产区、产品故事,提炼品牌价值,优化品牌主形象(Logo),统一包装设计,设计传播内容,同步打造品牌IP形象,构建起常太枇杷立体系统的统一规范的品牌符号体系。携手省农科院、枇杷领军人物,深入挖掘常太枇杷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等丰富内涵,建设枇杷产业数字发展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枇杷产业形象,讲好“枇杷故事”、做透“枇杷文章”、扩大“枇杷影响”。
眼下,常太镇正着手推进“常太圳湖”枇杷区域公用品牌1+N创牌策略,打造更加多元的“常太圳湖”产品品牌矩阵,将“人文精神+产业经济+常太气质”融入区域公共品牌之中。
细语枇杷成熟时,共话乡村振兴梦。金果穿“新”衣,增收“钱”景旺,常太镇已绘就乡村发展的全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