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3:三湾潮
枫叶塘:
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乡愁

  □李金贤

  枫叶塘,这是一句诗?还是一首歌?亦或是一部小说?也可能是一部电影的片名,一部充满神秘传奇、引人入胜且令人遐想无尽的故事大片?其实都不是。

  它是一个地名,一个已经被东圳水库淹没在水底的乡村聚落,一个仅被少数人记忆的家园,一个承载着愁思与眷恋的模糊符号或标识。

  从莆田市区乘车前往常太镇,途经洋西、土地厝,转弯上坡便来到东圳水库大坝右侧。大坝右侧的半山腰有一段弯道,山上是利车村,设有东圳村民小组。紧靠公路右侧的村落是刘坑。从刘坑往常太镇方向,行不多远,可见公路左侧有一指示牌“枫叶塘”。由此前往不远处,便是它的“遗址”所在。

  说它是“遗址”,是因为如今的“枫叶塘”只是东圳水库岸边的一个地名,既无村居,自然也少了人间烟火。若要强求探寻,或许在纷扬飘落的枫叶间隙,还能觅得几缕乡愁,时隐时现,挥之不去。

  尽管如此,“枫叶塘”这三个字,在常太人的记忆深处,终究是抹不去的。

  枫叶塘作为繁华的集镇,不知始于何年,但它的消失时间却是确切可知的——1958年修建东圳水库时,随着库区全部移民,枫叶塘的倩影便消逝无踪。或许有曾经生养在此地的老者,能在东圳水库粼粼波光中瞥见一丝灵气,感受些许温度。

  按照当年建设水库的总体计划,移民是按被迁村落分批次进行的,被迁村民的安置地分为就近迁往本镇非库区的各村和原莆田县各乡镇,以及省内各县。枫叶塘临近东圳水库大坝,按照当时边筑坝边蓄水的计划,它是属于较早的淹没区,因此移民也是较先几批。

  枫叶塘的移民主要就近安置在如今的照车村,集中点则是“向阳”“五七”等小组。

  1960年前后数年,东圳水库移民在常太本地安置的住房,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集体厝”。移往其他地方的移民,大概也是如此。

  照车村的“向阳”“五七”有上、中、下三座集体厝。这是我所见过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备的移民住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建筑,但相比之下,都没有照车的“向阳”“五七”村民小组那样密集和规整。

  仅从“向阳”“五七”的名称来看,其时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名称应当是在1966年以后改的吧!各地移民之初,都是把故乡所在地名连同宫社神祇,一并带到新居地的。如上所举例的东圳、下斜,都是水库淹没区内的原地名。

  据现在还居住在移民集体厝内的老李、老方两位乡亲介绍,他们这个“五七”是早先就有的。他们三座厝上下位的安排,是与原住地枫叶塘的“上街下街”相对应的。1958年之前,枫叶塘已经是“街市”格局,其繁华大气已经比一般“村镇”超前了一大截。

  十分感谢李志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他凭记忆手绘的《枫叶塘村纪念图》。李老先生说,移民时他15岁,事情过去了将近70年,他依然印象深刻,手绘之时,当年情形历历在目。是的,李老所言是“情形”,不只是形,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形中的那一份情,那一份爱。李老在为我们介绍枫叶塘时“欲说还休”,我发现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真切而刻骨铭心的乡愁!

  从李老手绘的纪念图中,我们不难想见当年的繁华。

  当年的枫叶塘已经有“十二单位”驻在,分别为常太乡公所、粮食加工厂、枫叶塘中心小学、供销社、邮电局、木器加工厂、粮站、木材公司、卫生院、家畜交易所、妇产科、公安派出所。

  除了“十二单位”,还有“三十一坎店”,包括理发店、点心店、打铁店、豆腐店、杂货店、古灯店、鞋革店等等。

  村落布局是田屋之间相互勾连。有上街路、下街路、学校路、方山路、宫井路、竹门路、分岸头路等。沿路是民居和宫社,如太平宫、丰灵宫、迎福社、兴进社、观音亭、娘娘戏场等。

  我注意到在村庄核心有一棵大树,大树近旁羞涩地标注“车头”二字。询问李老,得知当年城里的汽车已经到达了枫叶塘。当然,枫叶塘的“车头”也就是常太境内的汽车终点站了。

  手绘图前部是大片的田地,横贯在“门前田”和“下洋田”之间的是“圳古”。

  “圳”是水利工程,大约有两层含义,一是引水渠道,一是蓄水池塘。通常所说的“圳”或“圳古”,是渠道的“通名”,通名加上专指语素就成为“专名”,如“东圳”可以理解为位于东边(向)的圳古,以区别于“西圳”。但在本地人所熟知的范围内,不一定要加以区分,只说“圳古”,大家便知所指。如果东圳水库确实是选址于“东圳”,那么,以相对方位推测,这里的“圳古”当为“西圳”。

  曾经的枫叶塘,是常太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曾是府、县“附郭”的城郊。“青山郭外斜”,其近水楼台的率先繁华,均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理之中。彼时的枫叶塘,村舍俨然,竹林环绕,池塘清澈,人烟稠密。

  枫叶塘因地理位置独特,这里发生的故事很多。铁火硝烟,血泪滂沱;鼓乐彩旗,欢歌笑语。在历史画卷中,这些故事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前辈,或亲历,或习见,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某个传奇故事的主角或原型。

  我以为,无论是谱写常太史诗,还是编撰常太方志,枫叶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页。即使而今之枫叶塘静默于水底,但世代传承的乡愁,子孙后裔当有勾沉往事的使命。

  枫叶塘移民已近70年,当年移民时的青壮年大多已逝世作古。即使是当年的儿童,如今健在的也已进入耄耋之年。现在担当家园建设的都是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以第三代为主体力量。无论是哪一代,他们都期待着家园更加美好,并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如今还居住在移民点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山里人的品格。他们淳朴厚道,温和旷达,秉义宽容。这些令人钦敬的老者,这些值得赞颂的移民,是我永远热爱的常太乡亲们。

  从东圳水库搬迁到照车的枫叶塘,依然是永远的枫叶塘。

  枫叶塘,是常太人记忆深处永远抹不去的乡愁,是可以作为宝贵财富代代传递的乡愁。

  面朝东圳,春暖花开,乡愁忽然变得和我眼前的彩云一样美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妈祖 快评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三湾潮
   第B4版:金融周刊
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乡愁
有福双至
怀念父亲诗二首
枇杷与手
老屋(外二首)
又逢清明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三湾潮B3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乡愁 2025-04-01 2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