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A3:思考
着眼“闽人智慧”,打造福建文物游径

  □陈林玥 林旻君 黄书楠

  生生不息的“闽人智慧”是福建地域文化的思想精华,代表着福建人民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彰显着福建人民勤奋、开拓和智慧的形象,蕴含着福建人民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组成部分。智慧的厚度,影响着发展的高度。如何博古通今,让“闽人智慧”与福建文物游径相融合,对接好国家和省级重大相关决策,凝练好区域文化遗产旅游标识品牌,满足好人民精神文化与旅游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闽人智慧”的意蕴

  千百年来,八闽人民敢闯敢拼,在历史长河中寻觅和践行发展之“道”,凝练出了“闽人智慧”的“知”与“行”。

  《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闽人智慧”不仅简单满足个体的生存发展,更强调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高超谋略,符合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之道。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在满足居住、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讲求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统一,诠释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哲学智慧。

  伴随“衣冠南渡,开疆扩土”,宋明时期从海滨四先生萌发的闽学至朱熹集大成理学思想,闽人发挥其智慧孵化了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思想的哲学观点。精妙绝伦、远销海外的德化白瓷,在烈火中凝结了闽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美学智慧。不管是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还是对天下太平安宁的向往,皆体现了闽人“敢为天下先”的生活态度,“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精神理想与追求极致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闽人不仅在古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敢拼会赢,锐意创新”的精神乐章更是响彻至今。古今交相辉映,丝路绵延不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连接起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明交流的栈道。素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传统的闽商跨越山海奔赴新征程,激荡出的“闽人智慧”造福着各地民众,更是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卓越的贡献,为世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闽人智慧”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没有阻碍闽人奋勇拼搏的步伐,这片热土上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了诸多经济辉煌。一方面,非凡的发明创造为福建经济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繁荣昌盛的景象,离不开当时福建人民巧妙的智慧与匠心。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是闽人对烧制技艺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晶,将“中国白”的美誉响彻海丝大道。泉州苏氏家族传承300年的制罗盘工艺,蕴含着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古老的智慧结晶。多样的智慧成果共同守护着璀璨的海丝经济,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敢拼会赢”的闽人精神为福建经济注入不竭动力。无数闽商弄潮商海、冒险开拓,以“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为家乡事业凝心聚力。宁德时代领跑全球新能源产业、“晋江经验”的金字招牌成就“中国品牌之都”,在新时代,“闽人智慧”扛起经济大旗,有力推动闽地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往来。

  (二)文化价值

  “闽人智慧”是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亦是福建地域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与支撑。一方面,“闽人智慧”推动了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闽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相继出现的史前先民启蒙下的古闽文化、朱子智慧中精粹出的理学文化、“涨海声中万国商”中激荡的海丝文化、近代风流先驱孕育出的侯官文化等,便是生动的证明。另一方面,“闽人智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拥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传统朱子思想精髓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历久弥新,古老的“福”文化通过“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得到滋养,根深叶茂的闽地文化在“闽人智慧”的助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社会价值

  观古望今,福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蕴藏着“闽人智慧”的闪光点。一方面,“闽人智慧”凝聚了社会共识。以“金榜题名”“积善余庆”为菜名的朱子家宴,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美好期许在武夷山百姓间蔚然成风;通过共同崇拜祖先、敬仰妈祖的民间信俗,闽人加强了后世的人缘关系与民族纽带;福建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气连枝,“跨海传戏”搭建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激发了闽台人民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精神共鸣。另一方面,“闽人智慧”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发展。记载了当地物产、政纪、风俗等方面信息的福建地方志为现实社会工作提供了完善的信息渠道;同安区规约碑铭下的“奉宪示禁”和“阖乡公约”让社会秩序更加规范,也为现代治理提供了参考。这些举措与思想均凝结了代代闽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智慧与担当。

  (四)生态价值

  《荀子·天论》有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一切万物符合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而蓬勃发展,闽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早已镌刻在闽地建设上。有“福建都江堰”之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治理水患,造就鱼米丰田,如今仍发挥着灌溉、挡潮、引蓄水等作用;枕山抱水的“东方庞贝”闽越王城,善用天然屏障形成金汤之固,是闽越族人“山形而水处”的建筑智慧。千年延续“参天化育”的生态观念更是造就了今天“清新福建”的生态旅游品牌,为如今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提供了擘画空间。

  三、“闽人智慧”下文物游径的开发策略

  (一)智慧化赋能

  合理、灵活地应用科技智慧将造福文物游径旅游全过程。其一,可以在开发过程中汇集区块链技术、全息模拟、智能交互等前沿科技,辅以沉浸式观览、剧本杀、云展览等新颖体验模式,从多重感官加深游客对文物游径的感受与理解。其二,重视对小程序、数字藏品、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的运用,打通数字传播渠道,让文物游径在信息化时代下得到充分展示。其三,建立公众游览与文物管理的智慧系统,在全方位、多维度展示文物魅力的同时,维护好游览安全秩序,畅通数字化转型大道。总之,在与日俱新的当下,更要为游客带来文化体验鲜明、形式内容创新的游径体验,充分利用“闽人智慧”科技成果,赋能文物游径打造。

  (二)精品化打造

  对着眼于“闽人智慧”的福建文物游径而言,强有力的品牌形象能够帮助其脱颖而出。要“抓共性”,扎根本土,深度挖掘文物资源和文化内涵,梳理好“闽人智慧”的脉络;又要“精亮点”,突出“闽人智慧”特色设计旅游形象IP,通过结合游径的资源与属性,达到多场景应用目的,协助游前线路宣传推广、游中旅程场景应用、游后反馈优化等工作,实现价值最大化,打造少而精的“闽人智慧”文物主题游径名片;进而“强发力”,充分考虑可行性,把握有潜力、可操作的内容来发展,选取武夷制茶、莆田木雕、脱胎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验项目,持续创新与优化,以保持文物游径的吸引力,讲好“闽人智慧”的“知”与“行”系列故事,用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让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多元化融合

  “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旅游期望,鼓励文物游径多元融合发展。挖掘“闽人智慧”蕴藏的文化内涵,通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行业各要素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以“闽人智慧”为底色带动微观层面的联动。通过创新表现手法和展示方式,将文物与特定主题、民俗节日、数字技术等相结合,并将文化具象化,以持久的物质形态延续游客过程感受。例如,哈尔滨“出圈”冰箱贴,通过手机扫描展现索菲亚教堂等景点全貌,将文化的展现得到了延长。通过推动与媒体行业、体育竞技业、疗愈康养业、餐饮业以及制造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例如,热播电视剧《繁花》带火了城市文旅经济。而福建省提倡多业态融合的“闽人智慧”文物游径,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赓续、弘扬“闽人智慧”。

  (四)长远化发展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处理好保护、开发和利用三者间的关系是工作重点;而对其科学合理的规划正是文物主题游径长远发展的关键。其一,要综合考虑资源、需求、特色创新等要素。利用“闽人智慧”文化特色与当地文物资源,融合当下游客对“精品路线”“反向旅游”的需求,由点到面合理规划文物游径。其二,要加强多主体合作宣传。与热门平台进行联动,借助“闽人智慧”的影响力,提高文物主题游径的美誉度,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文物主题游径的长远化、有序化发展。其三,完善游径开发顶层设计。政府应不断优化现有策略,并有针对性地推出各项保护、开发新政策,加强资金支持与人才培养,为文物游径打造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思考
   第A4版:国内国际
   第B1版:民生
   第B2版:城厢观察 教育
   第B3版:天平 晚晴
   第B4版:卫生
着眼“闽人智慧”,打造福建文物游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并行
善用莆田特色资源上好思政课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思考A3着眼“闽人智慧”,打造福建文物游径 2024-07-24 2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