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1:产经
“一粒米”串起“一条链”
——大洋乡做优区域品牌铺就致富“稻”路

  眼下是粮食销售高峰。连日来,在涵江区大洋乡一亩田工作室里,工作人员正忙碌核对线上订单,将一袋袋印有“我在大洋有亩田”标识的冬米打包、装箱、发货,销往全国各地。

  大洋乡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以赤红壤亚类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出优质的“大洋冬米”,成为涵江区优质稻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达750万公斤,年产值1.5亿元,素有“红色粮仓”美誉。近日,“大洋冬米”成功入选2024福建乡土好礼十佳品牌,品牌影响力、市场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大洋乡立足自身原生态自然禀赋,深耕万亩绿色生态农田,以稻米“生产+加工+品牌”模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种好田间“一粒米”,串起产业“一条链”,让稻米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以车口村为中心,该乡积极引导农民集中种植台粳8号优质稻,建立100亩左右的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并动员周边瑞云、院埔、崇兴等村建设优质稻种植基地,形成近2000亩的水稻片区。该乡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服务、统一品牌营销等手段,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叫响“大洋冬米”品牌。

  “大洋优质稻一年一季,生长周期达8个月,采用无公害生态种植,产出的米不仅色泽亮、糯性强,还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说起“大洋冬米”的优点,车口村的种粮大户张玉莲如数家珍。她介绍,大洋优质米采取“稻田+”生态种植模式,通过水生植物人工湿地,提供优质净化灌溉水源,同时采取冬季提前种植油菜花、田埂种植波斯菊以及稻田信息化等,减少稻田农药的施用,增加土壤肥力,打造绿色生态好米。

  该乡还联结武汉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打造水稻科研基地等“科特派”平台,赋能稻米全产业链发展。高校专家团队对接大洋仪花家庭农场、山有农业公司等本土种植大户,引进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稻米种源,带动水稻生态栽培技术体系、再生稻种养模式等现代种植模式“下乡孵化”,让大洋稻米产业规模提质增效,扩面增收。

  如今,优质“大洋冬米”成为涵江一张响亮的名片,远销闽中、闽南、福州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其深加工新产品的白粿、米粉、米线等,更是畅销全国各地。

  立足“大洋冬米”品牌优势,该乡围绕延长稻米产业链,通过举办优质大米品鉴活动、稻田认领活动等品牌营销,擦亮“米”字招牌。截至目前,“我在大洋有亩田”活动涉及6个村庄,被客户认领的撂荒地达600亩,不仅促进土地流转,使撂荒地变废为宝,更是大幅提升大洋优质米市场知名度。

  以“稻”为媒,大洋乡还深度挖掘闽中红色资源与车口知青文化,精心打造知青农场、七彩油菜花田等多条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旅游路线,开展“好时节”“插秧节”“丰收节”等农耕节日,拓展农事体验、亲子采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洋稻米品牌附加值,让“1+1+1>3”三产融合的新“稻”路越走越宽。朱秀花 林亦霞 林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国内国际
   第A4版:看点
   第B1版:产经
   第B2版:城厢观察 教育
   第B3版:天平 晚晴
   第B4版:卫生
“一粒米”串起“一条链”
深度融合 共富“圆”梦
举办招聘会 搭建新平台
图片新闻
开足马力 投入生产
农产品抽检 保饮食无忧
城厢区财政收入实现“开门红”
以商招商扩大“朋友圈”
推动智慧秀屿建设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产经B1“一粒米”串起“一条链” 2025-02-19 2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