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春秋假”的话题在网络上被网友们热议,引起各方关注。“春秋假”是指学校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合理地安排放假。
其实,“春秋假”并非新鲜议题,在福建个别高校和其他地区早有实践探索。从经济层面来看,春秋假有效实现错峰出行,缓解潮汐效应带来的痛点,促进旅游市场在不同时段均衡发展;从教育层面来看,春秋出行最为适宜,无论是课本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都需要孩子们从大自然中细细品味,丰富情感认知和生命体验。如果缺少“春秋假”,无疑是一种教育缺憾。
“春秋假”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更多人担心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那么刺激消费和感知生命自然也沦为空谈,特别是双职工家庭更是力所难及,这对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道现实难题。
因此,要实现“春秋假”,就要把学生和家长放到“同一个框里”。在保障学生休息权力的同时,向更广泛的群体扩散,实现合理的共同休假。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共同努力,协同解决机制保障、教育观念等系列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休假福利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康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