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湄洲日报社数字报纸
B1:民生
在妈祖故乡莆田,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化身无畏的“蓝衣勇士”。莆田蓝天救援队成立6年来,队员们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5万个小时——~~~
~~~
~~~秀屿区市政广场智慧福道建成开放
在妈祖故乡莆田,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化身无畏的“蓝衣勇士”。莆田蓝天救援队成立6年来,队员们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5万个小时——
敬佑生命爱无疆
  6月29日,一名在莆榕交界斗湖游玩的男童跌落山谷。莆田蓝天救援队员寻获并背下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月3日,莆田蓝天救援队队员耗时7小时,将一名腿部受伤的游客从“闽中第一峰”石谷解救助下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新县镇广宫村一老人走失。莆田蓝天救援队队员通宵寻找,并安全背下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莆田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的私家车就是满载救生工具的工具车。刘永福 摄

  当意外的警报骤然拉响,在妈祖故乡莆田,总有一抹蓝色的身影逆向而行。他们不是消防员或警察,而是私企老板、自由职业者、工厂工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莆田蓝天救援队队员。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这支由113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纯公益队伍,已累计投入8.5万个小时,在生死线上抢救生命,在灾难面前传递温暖。在10月13日第36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这支队伍,探寻他们如何用行动为“提升社会韧性”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甘于奉献有担当

  “每次救助别人后,我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莆田蓝天救援队城厢中队副中队长汪春根是一名在莆田生活了10多年的江西籍务工人员,他的话道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带来的巨大价值感。

  2022年8月14日那个漆黑的夜晚,是对这支队伍响应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集中考验。一支27人的泉州驴友团,包括6名年幼的孩子,在仙游县石苍乡的青溪峡谷迷失方向。食物耗尽,衣衫单薄,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莆田蓝天救援队联合多方力量火速出击。面对杂草丛生、悬崖陡坡的回撤路线,队员们硬是用身体开出一条生命通道,将孩子们护在怀中。经过近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所有被困人员安全脱险。这场成功的救援,是团队协作、山地专业技能与无畏精神的完美结合。

  莆田蓝天救援队的韧性,根植于其纯粹的民间属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队长李庆煌经营着一家私企纸箱厂,荔城中队长蔡建章、涵江中队长李建阳分别是建筑公司和机械制造公司的负责人。他们放下手头的生意,自掏油钱、自带装备,奔赴一个个救援现场。莆田蓝天救援队的经费来源于队员们的无偿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所有救援行动严守“无偿原则”。这种“去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他们的行动更加纯粹,也赢得了社会公众广泛信任。

  危急时刻不放弃

  救援任务常常发生在节假日,考验着队员们的即时响应能力。

  10月3日晚,莆田蓝天救援队涵江中队中队长李建阳的电话骤然响起——一位年逾八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回涵江区新县镇老家过节时走失,已失联超过9小时。李建阳放下饭碗,克服节日拥堵,火速赶往现场。他与相继赶到的秀屿中队中队长陈国清、城厢中队队员林龙腾组成第一梯队,连夜展开搜索。随后,莆田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庆煌带领12名队员增援。尽管疲惫的家属几近放弃,但救援队员们反复研判,重点排查了老人可能前往的家族墓地和枇杷林。次日0时12分,终于在枇杷林深处的池塘边找到了倒在地上的老人。队员们轮流背着老人,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直至凌晨1时许,将老人平安交到家人手中。

  “默默奉献、坚持不懈”的队训,已经内化为莆田蓝天救援队每一位队员的行为准则。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阶层,却因共同的公益理想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跨越职业、身份的社会凝聚力,本身就是社会韧性最宝贵的组成部分。在灾难面前,它能够迅速激活、有效整合,形成共渡难关的强大合力。

  公共安全同守护

  莆田蓝天救援队的守护不仅是个体生命,也面向整个社区的公共安全。

  10月7日晚,秀屿区南日镇一处山林突发火情。接到当地消防救援站的增援请求后,蓝天救援队南日中队8名队员全部出动,与专业消防力量协同作战,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守护了海岛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救援并非总有圆满的结局。在泗华溪畔,蓝天救援队荔城中队长蔡建章为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长达一小时,直至急救车到来;8岁男童在仙游石谷解失踪,53天里,蓝天救援队每天组织10名以上队员,联合四地兄弟队伍在茫茫大山中反复搜索……这两起事件,最终都未能挽回生命。这些“失败的救援”成为队员们心中最沉重的遗憾,也让他们对“救援”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4小时全国蓝天救援电话400-001-9958接通后,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救援,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李庆煌心情沉重。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最高尊重,驱使他们不断精进。严格的入队门槛——年满18周岁并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以及针对正式队员更高的要求——应急救援员证、水上安全救生员证、无线电协会业余电台操作证……确保了队伍的专业底色。从山野到水域,从城市搜救到火灾扑救,他们用专业技能将“热血”淬炼成“硬核能力”,成为政府应急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极大地增强了莆田地区在应对突发意外事件时的社会韧性。

  主动防范拓韧性

  失败的痛楚与成功的喜悦,让莆田蓝天救援队达成了一个共识:“再好的救援,都不如做好事前预防。”他们的工作重心,正从灾后的快速响应,坚定地向着灾前的主动防范拓展。这正是提升社会“韧性”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环。

  于是,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更广阔的舞台上:

  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队员们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火场逃生技巧和灾害躲避方法,将安全的意识根植于下一代心中。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结合亲身经历的救援案例,演示心肺复苏、伤员搬运等实用技术,让更多“第一目击者”具备“第一响应力”。

  在社区广场,他们借助人体模型,手把手教居民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何处理气道异物梗阻。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关键时刻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这种“授人以渔”的防灾减灾培训,正是在构建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韧性。它不再是单纯依赖外部救援,而是赋能于每一个普通个体,提升整个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应对、自我恢复的能力。当千万个市民都掌握了基础的救护知识,当安全意识成为社会共识,整个城市应对风险的内生力量便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我们回望莆田蓝天救援队的足迹,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救援,更是一条清晰的“韧性建设”路径:他们以专业的救援能力为“盾”,构筑起反应迅速的末端安全防线;他们以广泛的防灾科普为“犁”,深耕着全社会主动避险的安全土壤。他们的行动证明,社会韧性的提升,既需要硬件投入和制度设计,更需要像蓝天救援队这样千千万万个民间“细胞”的激活与参与。他们,正是那道由凡人微光凝聚而成的、最坚固的生命防线。

  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国内国际 妈祖
   第B1版:民生
   第B2版:荔城观察 生态
   第B3版:三湾潮
   第B4版:金融周刊
敬佑生命爱无疆
全国劳模开办“科普夜校”
为健身“助跑”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新闻热线:0594-2233580 广告热线:0594-26911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4-2606955
闽ICP备06035371号   闽公网安备35030002001038号
湄洲日报社(莆田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pt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湄洲日报民生B1敬佑生命爱无疆 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