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狮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我再度来到苏州,到寒山寺打卡留影。
大凡名胜古迹往往与历史文化名人题咏有关,如武昌的黄鹤楼因唐诗人崔颢有首千古绝唱《黄鹤楼》而名闻天下,南昌的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写下传颂千古的《滕王阁序》而千载不衰,洞庭的岳阳楼因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盛名天下,而寒山寺,则因唐诗人张继留下一首即兴诗作《枫桥夜泊》名闻遐迩。
张继字懿孙,唐天宝十二年(753年)考取进士,却在后续的铨选(授官考试)意外落第,仕途梦碎。彼时大唐正值安史之乱爆发(755年)的前夕,北方政局动荡不安,落第的张继乘船南下避乱。当他途经苏州停泊枫桥时已是深夜,上弦月已沉落下去,树上的栖乌大约是被月光明暗变化所惊醒发出几声啼鸣。一个羁旅异乡的不眠者在月落夜深、繁霜暗凝的静谧环境中,蓦然听到空旷悠远的古刹钟声,顿时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挥笔写下了意境深远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始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当然不承想,他这短短的28字小诗会成为旷世名作、千古绝唱,会让这个普通的江南寺庙名声大振,成为古今驰名的游览胜地。
苏州是平原,没有高山峻岭,寒山乃是僧名。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是一座供奉普明禅师舍利塔的佛教寺院。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诗僧寒山和拾得云游至此,寒山成为寺院住持,推动寺院发展。为纪念寒山的贡献,后人把寺院更名为“寒山寺”,寺名沿用至今。
寒山寺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存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陆续重建。如今的寒山寺早已不再是“姑苏城外”,而是随城市扩容被揽入怀中。枫桥是座单孔石拱桥,站在桥上看,两岸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一艘华美的画船正迎面驶来。穿过枫桥喧嚷的街巷,过街牌坊上的“枫桥胜迹”四字赫然入目。唐代寺院的规制是“前照壁后山门”,但见山门依旧黄墙黛瓦,光彩夺目。山门前的黄色照壁肃穆庄严,三个竖长方框内,“寒山寺”三个绿字以魏碑体挺然而立,白底色将字迹衬得如翡翠嵌玉。
大雄宝殿是寒山寺的主体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目光慈悲,两侧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藏经楼里藏有珍贵的佛经。钟楼位于寺院西北隅,大门两侧有副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霜钟清响,闻客船中夜半声。”这显然是按张继的诗意所写。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散失,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巨钟“寒山寺钟”后也流入日本。1920年康有为来寒山寺,慨叹“空楼无钟”。清末重建寒山寺时,日本人士摹铸唐式青铜乳头钟送归,被悬于大殿左侧。如今钟楼所悬挂的钟为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蘷龙主持重铸,重约2吨,高1.2米。殿后的普明宝塔为木构,高五层,每层四围护栏。纵观寺院建筑布局,打破传统中轴线对称,给人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
寒山寺里也供奉寒山与拾得铜像。就在我刚踏进寺门时,迎面就看到一堵墙上绘有系列寒山、拾得图像。清代,雍正皇帝御封二人为“和合二仙”,也就是掌管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神。在寺里的碑廊上,有块黑底白字的方框,上书《寒山拾得问答》。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此种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只能仰望。
碑廊上还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所书内容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其中明代文征明的书碑因历尽劫难,字迹漫漶,清末由学者俞樾补书重刻。此外,尚有岳飞、唐寅、康有为等名人的墨迹石刻。那些碑刻上的文字,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真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
寒山寺的钟声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在新年子夜响彻姑苏城。那钟声成为无数心灵共同聆听的文化回响。